核武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的,利用原子核裂变和聚变造成的一种新武器。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先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当时这两个城市受到极严重的破坏和造成人员大量的伤亡,使人们感到这种武器的威力之大为前所未...[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核武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的,利用原子核裂变和聚变造成的一种新武器。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先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当时这两个城市受到极严重的破坏和造成人员大量的伤亡,使人们感到这种武器的威力之大为前所未...[继续阅读]
核武器是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反应,瞬时释放出大量能量造成广泛杀伤和破坏的武器。它的威力以TNT(黄色炸药)当量表示。例如一枚两万吨的核武器,就是指当它爆炸时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两万吨TNT爆炸时所放出的能量。核武器爆...[继续阅读]
核武器的爆炸方式一般分为空中爆炸(简称空爆)、地面爆炸(简称地爆)、地下爆炸、水面爆炸和水下爆炸几种方式。空中爆炸又可分为低空、中空、高空和超高空爆炸。爆炸方式的选择是从军事上考虑的,不同的爆炸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继续阅读]
美国在1945年7月16日于新墨西哥州的Alamogordo第一次试爆了原子弹,代号为“Trinity”,在30m高的铁塔上爆炸,爆炸当量为1.9万吨。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itedNationsScientificCommitteeontheEffectsofAtomicRadiation,UNSCEAR)1982年向联合国大...[继续阅读]
核爆炸时主要有四种杀伤因素,即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和放射性沾染,亦称放射性落下灰。前三种在爆炸后瞬间起作用,称为瞬时杀伤因素。放射性落下灰的作用时间较晚且较长,称为剩余核辐射。光辐射又称热辐射,是核爆炸时...[继续阅读]
核武器的杀伤范围是以杀伤区的面积与杀伤半径来表示的。核武器的杀伤区是指由于三种瞬时杀伤因素的作用而使人员发生不同程度伤亡的区域。核武器的杀伤半径是指从爆心或爆心投影点至某一等级杀伤区远边界的距离。在这个...[继续阅读]
核武器爆炸产生的四种杀伤因素,单一或综合地作用于人体,可使人员发生各种伤害。因此,核武器损伤的分类比较复杂,既有单一伤,又有复合伤,概括如下:在核战争条件下人员的伤情,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核武器的当量和爆炸...[继续阅读]
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在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城市投掷了原子弹,造成大量居民伤亡和城市遭受严重破坏,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核武器。广岛、长崎两地的伤亡情况见表1。表中人数是不够准确的,不少军事人员和侨民、...[继续阅读]
核爆炸造成的光辐射皮肤烧伤的发生率主要取决于核武器的当量、爆炸方式和核弹类型。核爆炸时人员烧伤和物体燃烧主要是光辐射第二个脉冲所释放的能量造成的。光辐射能量的释放时间,随当量的增大而延长,如1千吨级核爆炸时...[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