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药物的联合用药,历史非常悠久。从传统中药联合用药的历史来看,商汤时代古人就发现了药物配伍的奥妙,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用药就告别了单枪匹马时代。从各类中医著作中可以看出,《伤寒论》有86个药,113个方子;《本草...[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关于药物的联合用药,历史非常悠久。从传统中药联合用药的历史来看,商汤时代古人就发现了药物配伍的奥妙,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用药就告别了单枪匹马时代。从各类中医著作中可以看出,《伤寒论》有86个药,113个方子;《本草...[继续阅读]
(1)纷乱的定义时期:主要是基于药物效应增强或者减弱等的各种相关提法,如相乘、增大、正性相加、超相加、亚相加、部分相加、部分拮抗、减性相加等。(2)公认的定义:协同是实际药效大于预期的相加作用,相加是实际药效等于预期...[继续阅读]
将两个药物A和B在某一效应水平处的药物剂量DA和DB,分别标示于直角坐标系中X轴和Y轴上,连接两点的直线,则得到截距式直线方程为:x/(DA)+y/(DB)=1(如图14所示)。Loewe指出,当两药分别在较小剂量dA和dB联合应用时,达到单用药物剂量DA或者...[继续阅读]
药物效应的量值范围为0~1。将药物A和药物B的药物效应看成是独立的事件,借用概率相加计算公式PAB=PA+PB-PA×PB,由此推理得出药物联合应用的相加效应为EAB=EA+EB-EA×EB。但该方法缺乏药物A和药物B各自的量效关系的支持和推导,仅把...[继续阅读]
等效剂量的概念很早就有学者在使用,两药合用时,将其中一个药物的等效剂量替代用另外一个药物的剂量,然后将合并剂量的药效值作为理论相加值与实际测定值比较,判断协同、相加和拮抗。但是人们没有进一步探讨内在的数学基础...[继续阅读]
是等效线模型的扩展。选定药物A和药物B两药的量效关系曲线等效应水平(E)。药物A在低剂量dA产生的效应与较大效应E的差别为x。在药物B的量效曲线上,确定x的剂量d′B,建立曲线(mode1)。dA剂量产生的效应平推到药物B量效曲线上,则需...[继续阅读]
步骤1制作各单药和合用组各成员剂量水平的量效关系表,拟合各自的量效关系曲线方程将各单药的剂量作为横坐标,效应为纵坐标,根据坐标图上量效曲线的特征,选择恰当的数学函数方程进行拟合,通过比较,选择拟优合度最佳者作为函...[继续阅读]
如果合用的药物种类多,或者需要进行动物试验,又不可能使用大量动物时,有无简单的方法呢?简约计算方法的依据多药合用时,定量计算协同、相加和拮抗,需要的数据包括:各个药物单用的量效关系数据以及合用组的量效关系数据。从...[继续阅读]
本方法适用于四药以上合用预期相加效应的计算。两药合用时,预期相加效应的量效曲带由2条曲线构成,属于双线模式。三药合用是三个“双线+单线模式”的组合,每个组合由2×1×2=4条量效曲线构成,合计预期相加效应的量效曲带由(...[继续阅读]
将药物A作为公共兑换药物(参比药物),药物B的效应值为零,进行等效剂量兑换后,药物联合应用的预期相加效应为一条曲线方程与药物A单药的量效曲线一致,处理方法同前。合用组实际效应值高于预期相加效应值为协同,等于预期相加效...[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