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药研发基本路径之一是针对某个疾病相关靶点,进行候选化合物的筛选和先导物的优化,进而进行成药性研究、临床前评价和临床试验,方可批准上市。这种基于“单靶标,单疾病,单药物”的研究模式,特别是研发针对单一靶点的...[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当前新药研发基本路径之一是针对某个疾病相关靶点,进行候选化合物的筛选和先导物的优化,进而进行成药性研究、临床前评价和临床试验,方可批准上市。这种基于“单靶标,单疾病,单药物”的研究模式,特别是研发针对单一靶点的...[继续阅读]
是指药物在配伍和合用时,理化性质方面发生的改变。国家药物主管部门对于临床所用药物的配伍禁忌有严格的使用规定,不断更新的药物配伍禁忌表有具体的指导作用。...[继续阅读]
是指一种药物暴露于机体负责药物代谢处置的组织和器官时,可对另外一种药物的体内暴露产生重要影响,进而会引起药效以及毒性的改变。国内外药政部门颁布的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的指导原则,针对的就是该部分。...[继续阅读]
是指作用机制不同或者相似的药物合用时,药物效应的增强或者减弱。如果两个药物均有同样活性,对其进行定量评价则较为困难。关于两种药物合用时,产生协同、相加或者拮抗的评价,已有一些共识性的和经验式的计算方法。而三种...[继续阅读]
其药理学基础为,当机体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发生改变时,对药物的反应性也会发生改变。多个药物的合用,由于给药顺序的不同,所致组织细胞状态发生改变,因而导致药物效应有所差别。综上所述,药政部门对前两者有明确的管理指导...[继续阅读]
药物联合应用所致的药物效应,包括协同、相加和拮抗等,其定义多年来一直没有统一。ChouTC[1]曾撰文,列举了从1874年到1995年间有关协同和拮抗定义的相关重要论述31篇,直到1990年代才达成共识。目前公认的定义是:协同是实际药效大于...[继续阅读]
Loewe在总结前人(Fraser’s1871年)工作的基础上,于1926年进行了整理和规范化,奠定了近代定量分析协同和拮抗的方法基础[6-9]。内容:将两个药物A和B,在某一效应水平处的药物剂量DA和DB,分别标示于直角坐标系中X轴和Y轴上,连接两点的直线...[继续阅读]
药物A和药物B的效应是质反应资料,药物效应的量值范围为0~1。将两个药物的药物效应看成是独立的事件,借用概率相加计算公式PAB=PA+PB-PA×PB,由此推理得出药物联合应用的相加效应为EAB=EA+EB-EA×EB,则存在以下关系:E/(EA+EB-EA×EB)=1,为...[继续阅读]
关于协同、相加和拮抗的定量分析方法,目前面临的状况仍然是较为混乱的,同一组数据,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常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以至于有学者认为,“没有具体方法和标准”才是评价计算药物协同、相加和拮抗的方法[2,13,16]。因此...[继续阅读]
多药联合应用时,药物效应发生协同还是拮抗,确定预期的相加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如何计算多药联合应用预期的相加效应,或者确定多药联合应用产生预期相加效应的量效关系函数,是发现药物联合应用最优化方案的基础。这里以药物...[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