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前期北京西郊玉泉山和颐和园一带育成的著名品种——北京鸭。它的特点是:个体大,肉味美,生长快,在国际上颇负盛誉。北京鸭于1873年传入美国、英国,1888年输入日本,20世纪20年代传入苏联,不少国家用它和当地鸭杂交育成新品种...[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清代前期北京西郊玉泉山和颐和园一带育成的著名品种——北京鸭。它的特点是:个体大,肉味美,生长快,在国际上颇负盛誉。北京鸭于1873年传入美国、英国,1888年输入日本,20世纪20年代传入苏联,不少国家用它和当地鸭杂交育成新品种...[继续阅读]
《齐民要术》中总结提出了“饮食之节,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经验。就是要在马的饲养管理中,要合理用料,适时饮水。所谓“三刍”就是把饲料分为“恶刍”、“中刍”和“善刍”三等,“饥时给恶刍,饱时与善刍,引之令食,食常饱...[继续阅读]
《农桑辑要》总结了“三和一搅”这种牲畜饲养管理的经验。即“辰巳时间上槽,一顿可分三和,皆水拌,第一和草多料少;第二比前草减半,少加料;第三草比第二又减半,所有料全搅拌,食尽即往使耕”。这是以粗料为主,精料拌饲的经验...[继续阅读]
清代在猪的饲养管理方面总结了“七宜八忌”的经验。《豳风广义》中首先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七宜是:一宜冬暖夏凉;二宜窝棚小厂;三宜饮食臭法;四宜细筛拣杂;五宜除虱去贼牙;六宜药饵避瘟;七宜苍术贯众防病。八忌是:一忌牝牡...[继续阅读]
中国早在西周时代就有了“兽医”。《周礼》中所说的“疗兽病”就是兽医内科;而“疗兽疡”则是兽医外科。兽医内科治病的办法是“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观其所发而养之”。兽医外科病的治病方法是:“灌而劀之,以发其恶...[继续阅读]
中兽医所用的药物多为植物性生药,汉代开始称它为“本草”。东汉时我国已有《神农本草经》问世。其中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共计365种。梁代陶弘景《名医别录》、唐代苏敬《新修本草》、《宋代苏颂《图经本草》、明代李...[继续阅读]
是中兽医的一种特有的外治疗方法。其起源可上溯至原始农业时期,及至春秋战国时期,针刺火烙术已有初步发展。如《内经》中的针刺,已不限于微针,九针中的镵针,为兽医所用,一般用于破尾针穴,放血、治中暑、脑充血和黑汗等病。...[继续阅读]
是明代太湖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谓“田猪互养”,指的是以农田所产的农副产品养猪,然后以猪粪来肥田。古人云:“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必无成功”。又说:“种田养猪,第一要紧。”清代姜小牧的《浦泖农咨》中...[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