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易》的身份问题
2011-11

(一)学术界对 “易” 的看法
古往今来,学术界对易学的研究,都是通过卦名、卦辞、爻辞和《易传》来实现的。 这就有一个以何种路径进入的问题。这就是说,研究易学是研究其中蕴含的社会科 学、自然科学原理,还是因为其内涵的预测学功能研究命理,人们以何种路径进入, 得出的就是不同的结论。“由于易学研究历来有两条主要进路之争,即古代有义理派 和象数派之争,当代是人文易和科学易对阵,不仅历史上易学与科学的复杂关系的 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而且当今学界对于这种研究的合理性和不同进路的争论更值得 关注”。
易经研究的进路问题,曾仕强先生也有过类似的表述:“关于《易经》,为什么总 是见仁见智,各执己见?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去看,都只看到一个方 面,每一个人只讲对一部分,很难把它讲得很全。所以研究《易经》,一定要有比较 宽广的包容性。”
以何种进路研究易学?或者说,以何种方法作为研究易经的进路,自文本《易经》 出现,就开始存在。它是人为的,还是自易学研究伊始就客观存在?在其起源问题没 有解决之前,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因为易学的起源问题没有解决,人们对其身 份一直是云里雾里,没有统一意见。
1.《易》之伟大,有如大道之源
多有学者认为《易经》的内容非常丰富,哲学、政治、军事、自然科学等多类学 科集于一身,乃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综合性著作。余敦康教授在《易学今昔》当中论述 《周易》:“卜筮不过是他死的躯壳,哲学才是他的本质……《周易》是一部科学著作, 其蕴涵的科学思维不仅对古代的科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 思想吻合……《周易》是一部史学著作,其中保存了多方面的古代珍贵史料,特别是 反映了殷周之际的历史变革……”在有考古文物可证的前提下,余敦康教授的观点并 不完全正确。为什么呢?因为周朝时期所见的数字易卦,见到的只是数字组合的卦象, 尚未见到完整的筮辞。而余敦康认为《周易》保存 “的古代珍贵史料,特别是反映了 殷周之际的历史变革” 的说法乃是后人述前的史料,并非当代人记当代事的真实记录。
2.《周易》是哲学著作
《周易知识通览》认为:“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周易》虽属儒家 经典,并且居群经之首,但它对古代哲学的影响,并不只限于儒学。其他系统和流派 的哲学家,如魏晋时期的玄学家,还有道教思想家,大多通过对《周易》经传及易学 的研究和考察,吸取了其中有利于自身思想阐发的因素”。“从《易经》到《易传》的 发展,也是《周易》由卜筮之书向哲学著作的发展”。这个观点的前提是建立在《易》 本系卜筮之书的基础上,《易传》出现之后,《易》也就具有了哲学的内涵。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周易》只是一般哲学著作,绝非经典。中国社会科学院世 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申说:“作为一般哲学著作,《周易》既吸收了当时的科学成果, 也影响了后来人们的思想,影响了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因而也影响了古代的科学。如 果这样来谈问题,是正确的。如果要从《周易》词句中找出某些具体的科学成果,就 一定不会成功。如果想进一步从《周易》中推出什么科学新成果,则更是没有希望。” 李申先生的观点是《易》吸收了科学成果,不知道《易》是科学的指南,这是在不了解《易》 之起源的前提下作出的结论。
3.科学与易学是有区别的
董光壁先生在《关于科学与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说:“‘科学与易学’ 的科 学研究可区分为 ‘科学易’ 和 ‘易科学’ 两个方向。所谓 ‘科学易’ 指 ‘以科学治易 学’,而 ‘易科学’ 则是 ‘以易学治科学’,前者属于易学的范畴,后者属于科学的范畴。 ‘以科学治易学’ 作为易学研究的一种方式,也不排斥易学研究的其他视角,如哲学的、 训诂的、社会学的、文学的、历史的等等。同其他研究易学的视角相比,‘以科学治易学’ 这种研究方式的优点在于,它可以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创新对易学经传的理解”。因 为这种区别,所以 “易学和科学是两种不同的学问。关于易学,在对经、传、学作出 区分的基础上,可以对其性质作出较为明确的界定。形成于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一 部占筮书,由 ‘十翼’ 组成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解释《易经》的作品已属哲学著作。而 汉代以降对经、传进行研究的诸多作品作为易学,‘以传解经’ 成为主导倾向。”这种 观点本身是错误的,因为易学思想是科学的指南,是一切学术的奠基。但在不清楚易 学起源的基础上得出 “易学和科学是两种不同的学问” 的错误结论,是可以理解的。
4.《周易》原本占筮典籍
此处说的《周易》,指《易经》或《易经》中经的部分,不包括《易传》和易学。 宋朝的大哲学家朱熹也是易学专家,指出‘易本卜筮之书’(《语类》卷六十六)这一论断, 认为此书乃周朝人算命用的典籍,不是讲哲理的著作,赋予其哲理的解释,是孔子易 即《易传》的任务。朱熹此说,颇有眼力,是针对两汉以来的易学家视《周易》为穷 理尽性之书而发的。《周易》所以是占卜之书,他依据先秦的文献,如《左传》、《国语》、 《周礼》等有关记载,做了论证。朱说难以反驳。”张景芳先生说:“《易》是卜筮之书,《周 易》是由卜筮之书变来的。它还有卜筮的残余,没有完全脱离卜筮。尽管它里面有哲学, 但是它不是纯正的哲学著作。它的外表是卜筮,内里有哲学,现象与本质是矛盾的。《易 经》之所以不好懂,就是因为它的现象与本质不一致”。
(二) 易的研究学派
1.象数派
象数派认为:卦爻辞是根据卦的“形象”或“象征”写下来的。依据来自《系辞上传》: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所以,他们认为易之卦爻辞乃是古之圣人据 “象” 而写。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明清时期迄今,象数派诸家在解易时,都离不开 “象 数之学”。他们不管卦爻辞的内容、含义,撇开《周易》经文,专门讲卦象、爻位的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易学的起源真相,但由于他们不知道易实际上就是在象数的基础上 起源和发展的,他们并没有真正从数的基点上来研究,而是从卦象、爻位上来研究, 实际上是脱离了易的本源,贴近了巫术,将易学神秘化,最后的结果是使得进入的人 头脑痴迷而麻醉化,偏离了易学的真正轨道,其结果是掉进了封建迷信的泥淖而不能 自拔。
2.义理派
魏晋时期的王弼注《周易》,一扫汉人象数之学,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 “得 意忘象,得象忘言” 的新观点。他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 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 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立 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对于王弼的上述一段话,欧阳维诚解释说:“王弼认为:象(卦象)、意(卦的主 题思想)、言 (卦的文字)三者的关系是:象是产生意的,言是说明意的。要尽情地表 达意莫过于象,要清楚地说明象莫过于言。言只是一种说明象的工具,而象则是表达 意的一种方式。既然已经得象,原来用以说明象的言就可以 ‘忘记’ 了;既然已经得意, 原来用以表达意的手段也同样可以 ‘忘记’ 了。最终需要的只是意,只要对意的内涵 精神实质充分发挥,就能真正地读懂《周易》,‘忘象以求其意,义期见矣’”。
义理派的特点是:在注释经文时,首先是根据某个卦的卦画,确定是什么卦象, 然后根据卦象确定卦的中心思想,就可以撇开卦象及其卦爻辞,从义理方面去发挥卦 的内容。这样的研究随意性很大,往往会偏离卦的内容而掺和进自己的主观意识,偏 离了经文或易学原意。
3.训诂派
训诂派也可以叫做考古派或求真务实派。像闻一多、郭沫若、顾颉刚、高亨、 李镜池等运用考古学、文字学等方法研究《周易》,对文字进行清理、注释,认为《周 易》是占卜之书,卦画是毫无意义的东西。李镜池在《周易通义》中说:“这些卦画 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与卦爻辞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和抽签的号码差不多。”郭沫 若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说:《周易》宛如“现代的各种神祠佛寺的灵签符咒”。 训诂派当中,很有一部分学者 “以史说易”。这当中有六种观点:一是远古史说。《淮 南子》作者和三国时期的易博士淳于俊等认为《易》是伏羲之前的历史。明代哲学 家王阳明,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易学专家胡朴安、宋平子等亦持此说;二是 “易” 为商周史说。晋人干宝、近代易学家沈竹礽、胡朴安为此说代表性学者;三是 “易” 为奴婢史说。主张这一观点的是历史学家黎子耀;四是 “易”为厉王史说。哲学家 宋祚胤就提出这种观点;五是 “易”为中行史说。主张易为晋国人中行明的历史;六 是 “以史说易”派新说。提出 “易”为周文王到周成王一共2880天的历史。但是, 他们不知道,易之卦画乃是起源于数字,数属于科学的奠基之石,是科学。随着考 古学的深入,张政琅终于研究揭开了易卦来自数卦的秘密,为易学研究奠定了科学 的里程碑。
4.我的研究
根据本书的研究,说 “《周易》原本占筮典籍”是对的,但《周易》并不等于易学; 换言之,易学并不等于占筮。特别是诞生于史前时期的易学,占筮术尚未诞生,当时 的易学纯粹就是科学。其后,占筮术出现,科学之易与巫术分离,科学之易逐渐融入 人们的日常生活或科学研究当中,变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易学当中必然的预测学则被巫术利用,成为人们对易学不正常的理解和认识, 一直流传到了今天。有关这些问题的论证,就是本书的宗旨。
易学界以往对与易学的论述,都是基于研究文献《易经》之后得出的结论。对于 考古所见数字易卦,没有涉及。依据考古,数字易卦上的数字属于自然科学的基础之 学,数字易卦以数字为主,当已属于科学之一部分,而数字易卦出现时没有出现符号 卦《周易》,更无《易传》,显见科学出现在先,无视这些科学证据的学者,该作何感 想?你不是讲求实事求是、科学论证么?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数字已经作为易之爻出 现,数字易卦归属占筮,但组成易卦的数字则是科学,科学之数与占筮之卦混为一体, 特别是数字易卦的出现,一下子把中国的数学史往前推进了数千年,原先我们对《易》 的判断、结论,包含古人对《易》的基本看法,统统无法适用于数字易卦的客观解释。 数字易卦在先,符号卦在后,符号卦应当是数字易卦的研究成果。而数字出现在先, 易学数卦当是对数字内涵奇偶表示阴阳要素的研究成果。由此看来,要搞清楚易学的 真正面目,要对原始易学作出合乎情理、实事求是的解释和判断,要认真解决好易学 的身份问题,不研究、探索数字易卦的真正起源,就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真正研究易学,谋求揭开易学之谜,当务之急、欲避不 能之事,就是研究何为易学的原始筮法?易学的原始筮法为什么产生,依据何在?有 没有考古文物可以作出证明。
时下,大师最多。特别是易学大师更多。但是,在不知道或没有寻找得到易学的 原始筮法之前,我认为大师还是少称为好。其之所以易学大师出现的多,乃是易学研 究的路径很多,不管选择那个角度,都可以入门。但是,说是入门,乃是因为人们尚 不知道易学的原始筮法,于是就根据易经的阴阳和五行原理,研究出自己独特的筮法, 以解决无法占筮的问题而已。就这样,《太玄》、《周易·参同契》、《诸葛神算》、《梅花 易数》、“四柱预测法”、“六壬预测”、“玄空飞星”等等一批用于解释占筮的巫书纷纷 出笼,误导了人们对于易学的理解,以为这些巫书就是易经,其实它们代表的仅仅是 一种筮法,表示的是作者对易学的一种非常偏执的理解,力图使人们认为易经的阴阳 学说就是算命,就是占卜和看风水找龙脉等一套迷信或狭隘的东西,根本不知道易学 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指南,是人类文明起源的百科全书。他们简单地认为, 易学其之所以和科学、哲学挂上钩、有联系,乃是因为《易传》出现之后。他们并不 仔细思考,抛开其他不说,仅是数字易卦的历史,在抚仙湖水下遗址没有发现之前, 就可以追溯到6000年之前,这一时期六爻数卦已经出现,64卦的基础已经打好,只 是没有看到文字,可见易学理论非常成熟。抚仙湖水下遗址发现之后,日月为易的图 案不仅把易学的历史推到一万多年以前,而且说明易学虽以日月为最初形式,但日月、 天地、男女人体及其白天和晚上等等阴阳原理,均可依数而计。数字易卦的组合形式 是数字,数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伟大的创举,数字是科学计算之基础。古希 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把数当成 “众神之母”,世界 “万物皆数”,“数是万物 的本质”,是 “存在由之构成的原则”,而整个宇宙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的体系。说数 是众神之母,是普遍的始原,是自然界中对立性和否定性的原则,有人认为毕达哥拉 斯把数字神秘化了,其实是不知道毕达哥拉斯只是说出了真理和事实而已。易学以数 字的形式出现,我们能够说易学仅仅代表占筮吗?
真正意义上的易学,应当从考古发现的代表易学起源的文物内涵的年代开始。



更多同类【史前易学】......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