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 pī pàn
1. 批示审断
2. 评论;对于是非的判断
3. 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
详细解释
1. 批示判断。
宋 司马光 《进呈上官均奏乞尚书省札子》:“所有都省常程文字,并只委左右丞一面批判,指挥施行。”《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吏皆纷然賫抱案卷上厅,诉讼被告人等,环跪阶下。 统 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孽海花》第三五回:“读过你 范水 判牘的,遇到关着姦情案件的批判,你格外来得风趣横生,这是为着甚么来?”
2. 评论;评断。
《朱子语类》卷一:“而今説天有箇人在那里批判罪恶,固不可;説道全无主之者,又不可。” 金 牛本寂 《少林寺西堂法和塔铭》:“评论先代是非,批判未了公案。”《清史稿·选举志一》:“令诸生有心得或疑义,逐条札记,呈助教批判,按期呈堂。”
3. 对所认为错误的思想、言行进行批驳否定。
郁达夫 《迟桂花》:“我对于我刚才所触动的那一种自己的心情,更下了一个严正的批判。” 周恩来 《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主要的还在批判一切机会主义的观念,使全党同志有明白的认识。”
近反义词
近义词 | 驳斥 评述 评论 指摘 褒贬 批驳 反驳 挑剔 批评 |
反义词 | 赞颂 颂扬 表彰 表扬 |
国语辞典
注音 ㄆㄧ ㄆㄢˋ 拼音 pī pàn相似詞: 批駁﹑批評
相反詞: 表彰﹑表揚
1. 在公文上批示或判決。
▶ 《三國演義.第五七回》:「統手中批判,口中發落,耳內聽詞,曲直分明,並無分毫差錯。」
2. 是非的判斷。哲學上有二義:一為對一種學說基本假設正確與否的判斷。二為對我們認識能力所能達到界限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