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出现以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最直接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长期的战争中人们对生存处境的反思。战争用最野蛮的方式否定、讽刺人类理性的同时,也对人类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重新正视并且反...[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40年代出现以徐訏、无名氏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最直接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长期的战争中人们对生存处境的反思。战争用最野蛮的方式否定、讽刺人类理性的同时,也对人类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重新正视并且反...[继续阅读]
抗战文学延续了革命古典主义的模式,政治理性支配了审美意识,政治功利主义取代了审美价值,英雄主义的崇高风格成为主导。而浪漫主义思潮在40年代的出现,则是对这一主导倾向的反拨。浪漫主义者以自己的审美超越精神和审美理...[继续阅读]
徐訏(1908—1980),本名伯訏,浙江慈溪人。1927年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年毕业,获哲学学士学位,随后,转该校心理学系读研究生(1931—1933)。1933年开始写散文、小说,并在《东方杂志》获得发表机会,1933年夏由北京到上海谋业,开始是协助...[继续阅读]
1937年徐訏在《宇宙风》的元月和二月号上连载了《鬼恋》,这是徐訏第一个具有特殊风格的作品。它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段“奇情”:“我”在一个月光凄清的冬夜,在上海南京路邂逅一个自称是“鬼”的女子,“我”被她冷艳的气质所...[继续阅读]
40年代的汪曾祺,继承和延续了30年代沈从文、废名开创的乡土浪漫主义,而区别于40年代无名氏、徐訏开创的都市浪漫主义。40年代汪曾祺的作品,可以从1940年至1949年这样一个精确的时间段上来进行言说。其处女作《钓》发表在1940年...[继续阅读]
在徐訏和无名氏的人生历程中,有一件事给了他们以共同的影响,这就是关于托洛茨基审判的事件。徐訏在《我的马克思主义时代》中这样写道:“我在巴黎看到一本苏联史大林审判托洛斯基派的综合报告。这本东西,很激烈的动摇了我...[继续阅读]
40年代中国的浪漫主义,首先也是从反思现代文明的物质主义开始的。所不同的是,40年代最强暴、最直接地破坏人们宁静生活的已经不是工厂中机器的轰鸣,而是以飞机、大炮、枪支为核心力量的现代战争。因此,反省战争、呼唤和平就...[继续阅读]
启蒙主义提出了以进步观念为核心、以宏大叙事为形式的历史理性,而浪漫主义是对历史理性的反拨。18世纪的最后十年,德国浪漫主义者提出了“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以一种反历史主义的姿态直接反对历史理性。在面向中世纪的“寻...[继续阅读]
浪漫主义把现代物质文明看做对自然人性的戕害,而回归自然成为人的自由的根本途径。从《鬼恋》开始,徐訏就放弃了对30年代繁华上海闹市的书写,而贯注了对人性领悟与思考于其中,反抗物质压迫,回归自然人性成为其主题。此后的...[继续阅读]
在精神取向上,徐訏趋向于接近宗教的爱与美,无名氏则倡导一种生命的体验、释放与升华,二人分别以爱与美、以生命的整体与斫伤人性的工具理性相对抗。他们笔下的故事,无论是南柯一梦还是最终的“无言结局”,推动故事发展、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