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视为敌国,如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轻蔑论,乃至中国征战论,各种各样的中国观实际上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具雏形。如林子平(1738—1793)在其《海国兵谈》(1791年刊)中就说:“我听说近年来唐山(指中国——引者)和鞑靼人与欧洲人...[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将中国视为敌国,如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轻蔑论,乃至中国征战论,各种各样的中国观实际上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具雏形。如林子平(1738—1793)在其《海国兵谈》(1791年刊)中就说:“我听说近年来唐山(指中国——引者)和鞑靼人与欧洲人...[继续阅读]
中村敬宇像同样认为中国与日本为唇齿之国,当然也不都是强调其中的敌对关系,也有在这种唇齿关系中强调以道义为基础的和平主义者,也有诚心诚意的亲善论、联盟论者。如中村敬宇(1832—1891)就是代表。[1]中村敬宇是在明治时代与...[继续阅读]
在鸦片战争前夕,日本的有识之士已经感觉到西力东渐的紧迫感。古贺侗庵1838年用汉文所撰《海防臆测》最有代表性,而其所撰幕末日本最早报告鸦片战争情况的著作《鸦片酿变记》(1841年)以及对东西“穷理”致思方向的不同等重大...[继续阅读]
到幕末,即便是洋学者,其“皇国”意识也根深蒂固。高野长英因为“蛮社之狱”下狱后,1839年在狱中撰文这样为自己辩解:“夫皇国,自开辟以来至今,凡两千三四百年,而儒佛之学已行千六七百年。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无不尊奉此二学。...[继续阅读]
鸦片战争之后,直到日本真正开国,与美国等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一直是日本朝野议论国际形势的重要话题。如上所述,斋藤竹堂的《鸦片始末》(1843年)是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日本较早对此事件始末进行系统...[继续阅读]
关于幕府“千岁丸”上海之行,冯天瑜已经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1]实际上这次中国之旅的意义和目的,高杉晋作的《游清五录》中有明确记载,曰:“盖此行,幕府欲渡支那为贸易,宽永以前朱章船以来未尝有之事。官吏皆拙于商法,因使...[继续阅读]
加藤弘之(1836—1916)于1861年12月完成的《邻草》,在日本作为“解说立宪政体的最初的著作”,被誉为日本“立宪思想发展史上值得永久纪念的文献”。尽管如此,如加藤弘之所言,因为那时不能明目张胆地主张日本要采取西洋的立宪政体...[继续阅读]
堀田正睦像1858年美国驻日总领事哈里斯(Townsend Harris,1804—1878)要求与幕府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堀田正睦(1810—1864,幕府老中,佐仓藩主)赴京都希望得到孝明天皇(1831—1866,在位1846—1866)的敕许,但是此事被反对签订条约的攘夷派...[继续阅读]
藤村道生的实证研究阐明了在《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过程中,从日本方面先后提交的两个条规草案中可以看出,其外交政策发生了从力求与中国达成平等地位以取得解决朝鲜问题的优势,到力求与西欧列强为伍、企图在中国取得与其...[继续阅读]
1 日方的改约1871年7月29日,《日清修好条规》签订。8月29日,外务卿岩仓具视因为条规中的第二条规定有招致各国疑惑之虞,便命令伊达宗城等迅速归朝。与中国的“修好”以不能招致“西洋各国不信任”为前提,如果这样,即便签订也...[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