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幸历史悠久且复杂,因而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多重意义。有修养的文职精英最初支持经典所记述的巡幸活动,将它置于显著的地位。在经典的记述中,巡幸是有德统治的规定性标志可以上溯至理想化的上古圣君的黄金时代。然而,在帝...[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巡幸历史悠久且复杂,因而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多重意义。有修养的文职精英最初支持经典所记述的巡幸活动,将它置于显著的地位。在经典的记述中,巡幸是有德统治的规定性标志可以上溯至理想化的上古圣君的黄金时代。然而,在帝...[继续阅读]
最开始,康熙皇帝将巡幸作为讲武手段。1668年10月,他将巡幸计划通知吏部和兵部,将在冬季农闲季节视察北部边防并进行军事演练。他许诺很快返回京城,但这并不能令官员们安心,“今岁灾变甚多,不宜出边,以致兵民困苦”,这是众多反...[继续阅读]
1684年10月20日,礼部郑重宣布东巡。[1]起居注官使用了更古老的用语,称之为“东巡狩”,[2] 这一术语暗指《尚书》和《孟子》——巡幸的经典出处(见第一章)。这些经典描述了,圣君舜最为典型的在四个基本方向上的盛大出巡,始于祭献...[继续阅读]
1750年夏至,乾隆皇帝发现自己处于守势。上年秋天,他公布了首次南巡计划,但现在他极力为自己即位以来的作为辩护:十五年来,无时不以敬天法祖为心,无时不以勤政爱民为念,无时不思得贤才以共图政理,此可无惭衾影者。[1] “敬天”...[继续阅读]
令乾隆皇帝沮丧的是,他发现在新疆取得胜利的前夜仍需为巡幸辩解。[1]1758年12月30日,左副都御史、上书房师傅孙灏[2]反对第二年乾隆皇帝为视察边防和接见进贡使团而出巡索约尔济的计划。[3]最初乾隆以为孙灏“无知,罔识事体”...[继续阅读]
1768年初,京官上呈乾隆皇帝《御批通鉴辑览》的最后定本。[1]乾隆皇帝是在1759年指派这一任务的,[2]如书名所示,乾隆皇帝在文旁加上了他的朱笔评论。[3]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乾隆皇帝对于元朝最后一位统治中国内地的大汗顺帝(妥懽...[继续阅读]
南巡是由康熙皇帝1680年代开创、乾隆皇帝在1740年代重新开始的更广泛地恢复巡幸的一部分。在1680和1740年代来自清廷的辩护话语中,各种巡幸,包括季节性狩猎,甚至康熙朝的军事战争,被用于呈现一套相当抽象的美德,包括了法祖、无...[继续阅读]
乾隆皇帝的南巡旷日持久,平均115天——比乃祖每次南巡(87天)多出近一个月。在南巡的年份,乾隆朝廷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路途之上(表3.1)。乾隆第二次(1757)、第三次(1762)以及第四次(1765)南巡的随行队伍规模较小,由3 000—3 500人组成...[继续阅读]
白彬菊的军机处研究指出:“制定礼仪、考虑地形以及安排运输足够的物资以保证出巡路途上政府的运转,这种种复杂工作很像战争所带来的挑战。”[1]军机处处理所有与皇帝的通信,并协调乾隆南巡在内的许多巡幸,总责其成。鉴于军...[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