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淮安简史 > 列表
淮安简史 共有 167 个词条内容

二、金融机构的变迁

    随着19世纪中叶我国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经营方式在我国的推进,票号、钱庄等旧式金融业已不能适应生产方式发展的需要。进入民国后,新金融政策和货币政策开始实施,淮安旧有的几十家钱庄逐步开始转型或停...[继续阅读]

淮安简史

一、财政体制构成

    民国以前,财政收支与课税主要集权于中央。民国以后,中央政府开始赋予地方财政一定的权限,但在地方财政中,对于省、县之间的收支范围如何划分、各自的权限如何,一直未作具体规定,因此主要财源还由省级控制。淮安财政收入的...[继续阅读]

淮安简史

二、税收制度变革

    民国政府虽成立于1912年,但实际至1914年淮安才废府设县。从进入民国时代起,淮安开始实行地方自治,划为23区,并设立财政科管理赋税。1914年,山阳县更名为淮安县后,将原设23区改为6市17乡。1927年,淮安县公署改称淮安县政府,由省直辖...[继续阅读]

淮安简史

一、农业概况

    民国时期,淮安时局不稳,加之各种形式的盘剥和自然灾害,农民生活日益贫困。许多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挣扎在死亡线上。就连较为富庶的南乡,也有70%的农民沦为佃农。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每年收获的粮食交地租以后,所剩无几。每...[继续阅读]

淮安简史

二、种植业

    由于历代封建地租,高利贷重重盘剥,农民劳动积极性不高,加上战乱和生产工具落后,粮食品种混杂退化,小农经济又严重缺乏抵御旱、涝、病虫害的能力,仅能维持较低的生产水平,全县粮食单产不足60公斤。淮安乡间农业耕作民国年间...[继续阅读]

淮安简史

三、林木渔业

    1. 林业据1949年统计,淮安仅有残缺林68亩,零星树木58.2万株,活立木蓄积量5000立方米,林木覆盖率为0.02%。绿化树种有: 旱柳、乔木桑、国槐、榔榆等。栽植数量较少的还有: 刺槐、苦楝、臭椿、香椿、构树、棒树、柘树、小叶杨、侧柏...[继续阅读]

淮安简史

一、工业发展

    淮安自古以来就是漕运中心和盐运要津,交通和商业十分发达。清宣统二年 (1910),淮安人李福星就从上海购进一台木织机,办起了织布厂。同年,湖南人曹典初等在境内创建长湖垦殖公司,下设织布工场、制茧工场、罐头厂等等,是淮安有...[继续阅读]

淮安简史

二、商业发展

    民国初,城内商业区以响铺街、南门大街、上坂街一带最为繁华。菜市场以围墙巷、兴文街市场最兴旺。城内西门大街、东门大街,南门外堂子巷以及河北、河下、下关、板闸等地也长期处于繁华状态。时淮安城内有各类行业70多个、...[继续阅读]

淮安简史

一、城市概貌

    民国时期的淮安三城中,旧城不乏修葺。每年有小修基金,来源为存于地方公款公产处的10余处公产房屋租金,又助以地方防务费下拨款银元400元。1918年,旧城更楼东及紫霄宫等处城池出现缺口,东门城楼倒塌,乃于漕米项下每石带征1元为...[继续阅读]

淮安简史

二、公用事业

    据1919年5月7日《江苏省公报》,有任姓商人创设淮安振淮电灯公司,被淮安人戚濬呈省以 “防害公共治安,请恳饬县勒限迁移,以保安宁” 。其后不久,淮安商人杨子湘、徐新伯等合股创办淮安普明电灯公司,发电厂设于旧城西南节孝祠旁...[继续阅读]

淮安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