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蜀志十四》: “郪县,有山原田,富国盐井。濮,出好枣。”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解(22):“此濮字,谓郪国本为濮族。经秦、汉及晋,犹有保持旧俗之郪民。” 《尚书·牧誓》称“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之...[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华阳国志·蜀志十四》: “郪县,有山原田,富国盐井。濮,出好枣。”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解(22):“此濮字,谓郪国本为濮族。经秦、汉及晋,犹有保持旧俗之郪民。” 《尚书·牧誓》称“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之...[继续阅读]
《战国策·魏策一》: “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首,文山在其南,衡山在其北。”《史记·五帝本纪》: “三苗在汉、淮、荆州数为乱。”顾铁符(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 《楚国民族述略》: “所以叫三苗,其组...[继续阅读]
司马迁《史记·楚世家》: “建宁郡(今云南曲靖) 南有濮夷,濮夷无君长总统,各以邑落自聚,故称百濮也。”班固《汉书·西南夷章 》: “西南夷君长以十数……自滇以北,邛都(今西昌) 最大……编发,随畜移徙,亡常处,亡君长,地方可数千...[继续阅读]
《尚书·牧誓》: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 ‘逖矣,西土之人!’“王曰: ‘嗟! 我友邦冢君,御事: 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继续阅读]
《华阳国志·巴志三》: “其属有:濮、賨(今阆中)、苴(今广元昭化)、共(今重庆垫江)、奴(即今泸州一带)、獽(涪陵以北万县一带,任乃强引《涪陵郡》注:‘北有獽、蜑。’)、夷(又称枳,今重庆涪陵)、蜑(今重庆巫溪)之蛮。”任乃强《...[继续阅读]
公元前1045年,为史载明确的 “武王伐纣”,殷灭周立,大礼分封之年。《周代诸侯国论》: “武王伐纣之后,武王姬发,把殷商的遗民封给帝辛之子武庚。因天下初定,尚未和睦,便派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武庚治理殷国。然后,命召...[继续阅读]
《华阳国志·巴志四》“周之季世,巴国有乱。”“周显王时,巴国衰弱。”陈寿《益部耆旧传》: “昔楚襄王(东周列国时期) 灭巴子,封废子于濮江之南,号铜梁侯。”《舆地纪胜》: “铜梁,山名,在今合川附近。濮江,当即今涪江,因濮、...[继续阅读]
(1) “西有九国” 已明确定义,留居湖北而未外迁濮族,其居地已经建为“庸” (湖北上庸) 和 “微” (湖北微水) 两个方国,并在“西有九国” 之庸、蜀、羌、髳、微、盧、彭、濮” 名单之中,因此,“西有九国” 之“濮” 的定义,应排...[继续阅读]
(1) “西有九国” 方位分析西周王朝定都地为 “镐京 (今陕西西安西北 ‘丰镐’ ) ”,其“西”,在地域方位概念上,十分明确地指向巴蜀、鄂北一带。(2) “西有九国” 征召地域分析“庸” 为濮族部落,在湖北,时称上庸,在今鄂北竹山...[继续阅读]
会盟伐纣成功之后,史载周天子对 “西有九国” 均有封赏。那么,封赏的证据是什么?这一点,云南 “濮” 族地域无证据,但“郪濮” 却有确证,这就是清光绪年间,在古郪濮族群早期邦邑地,中江仓山出土的“商父乙鼎”。清光绪《新修...[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