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的见证者
文物承载着无数的故事
每一件藏品都凝固了时间的记忆
再现了人类文明的沧桑与神秘
其中不乏有趣的灵魂
它们或“表里不一”
或用途成谜
或外表奇特少见
颠覆着我们对历史的想象
我们为此整理了一系列“不一样文物”
共分为三期,带您走进它们的世界
一起探寻它们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熏炉?装饰?
用途成谜的两千多岁古物
战国 凤鸟衔环熏形器
图源|陕西日报 凤翔区博物馆
凤鸟衔环熏形器通高35.5厘米,重4千克,由覆斗方形底座、空心斜角方柱、带衔环凤鸟的椭球形炉体3部分组成,空心斜角方柱起到连接底座与炉体的作用。
椭球形炉体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以80根S形铜丝盘绕而成,紧套在内层上。内层是一个球形容器,下部向外凸出一圆形平底,刚好置于外层底部的圆洞中。
文物底部中央有一圆孔可与空心斜角方柱相通。从外形上看,这件文物很像熏炉,中空的方柱可作为烟道。于是,专家初步将其命名为“凤鸟衔环铜熏炉”。
如今,这件文物为何被称为“凤鸟衔环熏形器”呢?
有人学者提出,如果它是熏炉,为什么没有铸造放置香料的托盘呢?而且镂空的炉体内为什么还要设计一层密不透风的内壁呢?
同一时代的镂盖豆式熏炉,造型盖顶大多镂空,上面均匀分布若干小孔,以便烟气向外散发,满足古人在室内熏香除秽的需要。而这件文物,外表虽像熏炉,却只有一条贯通上下的通道,并不具备熏炉的功能。
这件文物的椭球形炉体上,有4个两两相对、嘴里衔环的兽首,从水平方向把外层分为上下两半。研究人员发现兽首是有卡扣的,原来应该能够打开,但因为年代久远,被铜锈锈住,如今难以打开。经过三维扫描后可以看到,内层铜球是中空的……尽管知道了这些特征,我们目前仍然不知道它真正的功能。
有专家推测,它可能是当时的赏器,像装饰物一样。如今,文物专家将其形象地称为“凤鸟衔环熏形器”。
太罕见的“鸭”
造型独特还神秘感十足
十六国 鸭形玻璃器
图源|央视新闻 辽宁省博物馆
1965年,在辽宁省朝阳北票西官营子的北燕权臣冯素弗墓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件保存较为完整的鸭形玻璃器。
这件玻璃器造型独特,全身淡绿色,微微透明有着鸭嘴一样的扁口,鼓鼓的大肚子身后拖着细长的尾巴,尾巴有微微的损坏,身上有用玻璃条粘成的花纹如同鸭子的翅膀和脚,远远看去就像一只伸展身体的小鸭子,因此得名“鸭形玻璃器”。
在“鸭肚子”下有一个平整的“圆饼”底座使它可以放在平面上,可爱又独特的造型使这件鸭形玻璃器成为绝对“限量款”,目前全世界仅出土一件。
关于它的用途,学界有三个猜测:
一是古代的欹(qī)器。欹器,是一种计时器,类似沙漏。其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后身加重,才能放稳。古人常把欹器放在座位旁边,提醒自己不要自满,堪称实物版“座右铭”。
这件鸭形玻璃器的重心在前,空体或装满水时会前倾,半水时腹部加重才能放平,正因为这种特性,有研究人员认为它是墓主人放在身边时刻提醒自己的欹器。
二是放珍贵的东西。古罗马曾流行一种全封闭的鸟形玻璃器,研究人员在不同地点出土的鸟形玻璃器中发现了残留物,经过检测发现有的是化妆品成分,有的是葡萄酒或玫瑰精油。
国外出土的鸟形玻璃器示意图
图源|央视新闻
虽然在鸭形玻璃器中没有发现物质残留,但它的外形接近古罗马的鸟形玻璃器,因此有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大肚子、小口的玻璃器是用来放珍贵的东西。把东西放进玻璃器内,然后用火烧住口,取用时需敲碎“尾巴”,东西才会自然“漏”出来,或许这就是鸭形玻璃器尾部破损的原因。
三是潮流的进口货。据研究,鸭形玻璃器是“吹”出来的。这种技术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所以也叫罗马玻璃,和鸭形玻璃器一起出土的还有碗、杯、钵等玻璃器。根据检测,它们都是钠钙玻璃,但当时的中国还不能生产这类玻璃器。
冯素弗墓中出土的玻璃杯、玻璃碗和玻璃钵
图源|央视新闻
北燕政权所在的龙城地区(今辽宁省朝阳市)位于亚欧大陆边缘,与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柔然、契丹、库莫奚等都有良好的外交往来,这些部落又是穿行于草原丝绸之路,沟通彼此贸易往来的信差与使者。因此,研究人员推测这批玻璃器都是通过草原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罗马玻璃。
花说:这可真不是
涮羊肉的锅?!
清 冬青釉描金莲蓬式花插
图源|故宫淘宝
虽然看到这件文物很难不想到涮羊肉的锅,但这真的只是用来插花的器具。
花插,即插花用的器皿,有方形、圆形、多角形等各类样式。花插的出现是古人为了让花材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专门设计的与之相匹配的器皿。
把花枝插在上器皿,可成各种形式,以发挥插花的艺术性。同时由于花插器口较小,在具有观赏性的特点时,还能保障植物的水分,延长存活时间。
花插一词正式出现于明代,但插花器皿的历史由来已久,经考证可追溯到东汉时期。明清时期是插花文化发展的顶峰,甚至逐渐发展成一门学问,写有多本专著。在室内的各个地方都能见到花插的踪迹,且材质、造型多种多样。
清 青玉双鱼式花插
图源|故宫博物院
在清代,花插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清代的花插以花瓶为主要形式,花瓶的制作材料有瓷器、铜器、玻璃器等,其中以瓷器花瓶最为常见。花插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比如莲花象征着纯洁高贵,梅花象征着坚强不屈,牡丹象征着富贵繁荣,佛手象征着福寿绵长。
清代的花插的风格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宫廷风格,另一种是民间风格。宫廷风格的花插以庄重、典雅为特点,常常在宫殿、寺庙等场所使用;民间风格的花插则更加随意、自然,常常在家庭、庭院等场所使用。
一个拿来给鼻子用的
“茄子”
清 椰子木雕茄式鼻烟壶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博
论这个外表,谁也不会想到它是鼻烟壶吧。
最早将鼻烟传入中国的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万历二十九年,利玛窦到北京,进献了一大堆好东西,名单如同话费清单那么长,大到自鸣钟、铁琴,小到鼻烟壶。
一开始,鼻烟只是在达官贵人们间流传,对于一日三餐都吃不饱的平民来说,鼻烟壶绝不可能是刚需品。等到了康熙中叶以后,吸闻鼻烟的习俗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鼻烟壶精致小巧,方寸之间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不仅美观而且实用,还一度成为时人身份的象征,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对它爱不释手。
尽管达官贵族们所用的鼻烟无论是烟叶等级还是添加的香料都远超平民所用的,但为了彰显身份,他们还是在盛放鼻烟的容器上花了不少心思。首先是在材质上,金、银、铜、锡、陶瓷、玻璃、水晶、玛瑙、玉石、琥珀、象牙、漆器……秉承着什么奢华用什么的原则。
清 玛瑙石榴式鼻烟壶
图源|故宫博物院
那么鼻烟壶是用来干嘛的呢?顾名思义,鼻烟壶就是盛放鼻烟的容器。鼻烟则是一种在发酵烟叶粉末中掺入麝香、冰片、薄荷等药材,再蜡封、陈化数年而成,由鼻吸入的无烟烟草制品。
人们吸入鼻烟后会忍不住想要打喷嚏,呼吸也因此变得通畅,于是时人便认为鼻烟有提神醒脑、解乏开窍的功效,还会用它医治风寒、感冒,《红楼梦》第五十二回里就有宝玉用鼻烟给晴雯治伤风的记录。
当时清宫还设立了造办处,可以开发更多不同材质、风格各异的新款鼻烟壶。到了乾隆时期,鼻烟壶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为官的和经商的几乎是人手必备,鼻烟壶的造型也从最基本的扁瓶,发展出了圆形、筒形、四方形、多棱形,更有葫芦、茄子、南瓜、葡萄等果蔬形以及其他看起来就“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形状。
清 叶仲三水晶内画婴戏鼻烟壶
图源|武汉博物馆
那在这么多种鼻烟壶里,哪一款是最特别的呢?答案自然是内画鼻烟壶,它可是唯一一种目前仍在生产的鼻烟壶。
“内画”是一种传统工艺,如字面意思所说就是在鼻烟壶内壁作画。“内画”所用的画笔是特制的细弯勾笔,作画对象一般是水晶、玻璃、玛瑙等透明材质的鼻烟壶。在鼻烟壶内壁作画不仅对创作者书画功底有一定的要求,对其耐心、细心、眼力和手上功夫更是一种考验。
对于整个鼻烟壶演变历程来说,内画鼻烟壶标志着鼻烟壶一种全新类别的诞生,更见证了鼻烟壶由古代宫廷艺术向商业艺术、由实用性工艺品向审美艺术品的转变。
-未完待续 下期再见-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文汇报 任丽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谈丨指尖上的鼻烟壶,方寸之间浓缩万般风景》、沧州博物馆、上游新闻、这里是甘博、博物馆丨看展览、山西省文物局微信客户端、文物陕西、陕西日报、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武汉博物馆、凤翔区博物馆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陕西日报、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武汉博物馆、凤翔区博物馆、故宫淘宝、故宫博物院官博
供稿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
审核专家:李小英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