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目前约有300头野生亚洲象,主要生活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地区。它们生活的栖息地还好吗?人与大象怎样和谐共处?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保护“象往的生活”?
每当亚洲象迁移,总会有人把原因归咎于大象栖息地遭受了破坏。我们首先可以从保护区与大象的关系聊起。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于1958年,1980年重新调整并扩大了范围,由地域上互不相连的5个子保护区组成,总面积为24.25万公顷,是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最多的地区。近年来,当地管理部门严格按照保护区条例管理,保护区内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7.02%。
保护区的定义是保护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系统内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亚洲象只是其中之一,并非专属。
亚洲象喜食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需要水源和森林隐蔽场所休息,同时要有天然的“硝塘”补充盐分。然而,保护区内森林保护得很好,树木高大茂密,森林郁闭度高会导致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过少,当大象食物减少时,就会走出森林,到保护区外的土地栖息觅食。
近年来,随着法律制度逐渐完善以及人们保护意识逐渐加强,亚洲象开始减少对人的恐惧,更加频繁地走出保护区进入农田取食农作物,加之亚洲象数量增加,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显然,与限定的保护区相比,大象栖息地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毕竟,保护区仅是人类主观划定的范围,对于亚洲象来说,哪些地方有食物适合生存,它们就会将其作为栖息地对待。
此外,对于保护区外的群众种植橡胶、茶叶经济林破坏了大象栖息地质量的说法,需要辩证看待。从国家层面来说,保护区是我们法定界限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但在保护区之外,群众在自己的承包地里生产种植经济作物被认为是破坏亚洲象的栖息地,这也并不科学。
从亚洲象的特性来看,它们也喜欢长距离迁移,这有助于寻找新的觅食地、河流栖息地,也有助于种群间的基因流动以及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生存。野象移动实际上并不稀奇,我国西双版纳勐腊县和老挝北部三省也存在野生亚洲象跨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