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狮是海狮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体型瘦长;头顶略凹;颈长;面部短宽,眼大;具有外耳廓,外耳廓相对较短并紧贴在头侧;前后肢均呈桨状,前肢长于后肢;全身主要为黄褐色,胸部至腹部颜色较深。北海狮雌、雄个体差异显著,雄性个体大小是雌性的两至三倍。雄性的成长期至10岁左右,雌性的成长期至5岁左右,幼崽出生时平均体重12~23kg,约100cm。雄性个体寿命在18年左右,雌性个体寿命可达30年左右。北海狮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易危物种。因在颈部生有鬃状的长毛,叫声也很像狮吼而得此名。
北海狮的摄食对象与北海道沿岸经济鱼类对象一致,其中鱼类包括黄线狭鳕、太平洋鳕鱼、狭鳕、日本鳀、远东多线鱼、玉筋鱼、太平洋鲱鱼、比目鱼、鲑鱼和石斑鱼。无脊椎动物如鱿鱼、章鱼、贝类和腹足动物。
雄性北海狮达到性成熟需要3~7年,9~11岁才开始成为繁殖群体,但到13~16岁时又由于衰老而失去繁殖领地。雌性个体达到性成熟需要3~6年,性发育成熟后即成为繁殖群体,持续繁殖至20岁左右。北海狮一次生育一胎。雌性北海狮个体会照顾其幼兽4个月至1~2年,幼兽一般会在1岁之前断乳。
繁殖季节从5月底持续至7月初。实行一夫多妻制度,平均 1 头雄性北海狮与10头左右雌性北海狮组成一个繁殖群体,幼崽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生,出生高峰在6月中旬。夏季聚集在繁殖场,秋季离去。
每年北海狮都会进行迁徙,近些年来,自20世纪80年代起,北海狮从北海道日本海侧方向迁移来的数量增加,少数从奥尻岛和北半岛方向前来。对于季节性迁移的北海狮来说,幼兽的数量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北海狮活动范围在大陆架<500水m处,具有厌冰性,无法在海冰覆盖区域繁殖生活,海冰的动向限制着北海狮的资源动向。鄂霍次克海海域北海狮越冬季节性移动受到了鄂霍次克海海冰年变化的影响。近年来鄂霍次克海海冰面积减少,萨哈林地区海冰覆盖时间缩短,北海道日本海沿岸北海狮数量增长,推测海冰是北海狮迁移路径中一个重要的影响机制,同时海冰对饵料生物资源量的影响,也影响着北海狮的迁移路径。
基于繁殖场及栖息地的直接观测计数,20世纪 50年代后期至20世纪60年代前期全球共有北海狮24~30万头,20世纪 70年代起数量开始减少,至 1989年数量为11.6万头这主要是由于西部群体所引发,在过去20年间减少了75%。北海狮和北海狗的毛皮、肉及脂油均可利用,尤以北海狗的毛皮柔软、质地优良是珍贵的毛皮原料 ,曾为太平洋北部沿岸国大量开发。受环境和认为因素的影响,海狮所食用的饵料减少,生存环境遭到破环在加上人类的捕杀导致海狮的数量减少。我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海洋动物。
参考文献
[1] 王丕烈,王者茂。中国的鳍脚类[J].海洋渔业,1986,(06):250-253.
[2] 徐怡瑛.鄂霍次克海海冰年际变化对秋列尼岛北海狮季节性迁移模式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5.
[3] 姜莹,吕连港,刘宗伟,等.北海狮水下声信号类型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20,38(01):182-188.
[4] 朱志文.北海狮的数量在减少[J].海洋信息,1998,(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