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从肾治未病 > 列表
从肾治未病 共有 192 个词条内容

肾与衰老相关性的现代研究

    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肾虚本质的研究和对衰老本质的研究中发现,肾虚和衰老时机体的微观改变均主要集中在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自由基等方面,并且其改变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肾虚与衰老的密切相关性不仅有中医理论...[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从肾治未病方药的研究进展

    根据治未病的内涵,其治疗措施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具体方法除了运动保健、心理保健、生活方式保健、饮食保健以及针灸按摩保健外,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应用补肾方药对机体非健康状态进行干...[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治未病方药在常见老年病防治中的应用

    老年人具有肾精亏虚、脏腑功能由盛转衰的生理病理特点,这一特点对常见老年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生理病理特点,勿忘补肾益精。从肾治未病理论常用于老年痴呆、骨质疏松症、失眠、围绝经期...[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食治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儒、佛、道中,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和佛家的“素食”文化对中医食治“有节”和“茹淡”观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影响;道家文化的“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和“清静无为”的思想,同样对中医食治理论的形成与发...[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黄帝内经》对中医食治文化的影响

    对于中医食治文化的影响,当首推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它奠定了中医食治的理论基础,收载了食饮有节、五味与人体关系、饮食宜忌、饮食调养、食疗方法等中医食治内容。《素问·五常政大论》云:“谷肉果菜...[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本草学对中医食治文化的影响

    自古有“药食同源”之说,在本草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诸多本草著作采用了将中医食治的药物作为本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编写体例一直沿用至明清,即将食与药一并纳入本草学著作。(一)《神农本草经》与中医食治成书于...[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医家流派对中医食治文化的影响

    (一)扁鹊与中医食治扁鹊云:“人之所依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扶危者,医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不...[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药法自然

    从肾“治未病”当顺自然适时以调养,冬其性“寒”,冬应肾,既冬季尤当补肾藏精,养精蓄锐,以治未病。如泽泻禀天之冬气以生,故味甘寒;覆盆子添精补髓,疏利肾气,冬月用温酒送下;秋冬下腹部疼痛,因于寒者,补命门,益火消阴,肉桂之所...[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调和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味薄者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气薄者为阳之阴。”又...[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

五行制化

    五行化生不足者,可用具有相生作用的从肾治未病的药物以补虚,助其化生。如水生木,由于水不生木,木失滋养,致木气亏虚,可用补水的药物以从肾养肝,“滋水涵木”,肾藏精,属水,肝藏血属木,水生木,精生血。还可以采用从肾治脾以“...[继续阅读]

从肾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