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络的概念

    《灵枢·本脏》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经水》云:“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继而《难经·二十三难》有“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查看详细>>

标签:经络腧穴

(一)先秦及两汉时期

    经络学说的产生,约在“诸子百家”学派林立、群星灿烂、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当时学说纷纭,思想活跃,即使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名家著作189种,也未能概括这个时期的全部著作。诸家的思想对医学影响最大的当是阴阳家和五......查看详细>>

标签:经络腧穴

(二)魏晋及隋唐时期

    自扁鹊以降,至汉代的针灸经络疗法,仍占着重要的地位,从西汉的淳于意,到东汉的华佗、张仲景都是针药并用的医生。据《隋志》著录有《神农明堂图》《黄帝针灸经》《黄帝流注脉经》《黄帝针灸虾蟆经》《黄帝内经明堂》《黄帝......查看详细>>

标签:经络腧穴

(三)宋元及明清时期

    宋代范仲淹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论,说明了宋代全社会对医药的关注。士人知医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这与宋代的科技文化的发展有着很深的渊源,同时也与宋代皇家崇尚医药亦有很大的关系。宋太宗晓于医药,做皇帝前即收藏医......查看详细>>

标签:经络腧穴

(一)经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又称“十二经脉”,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体表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相互表里......查看详细>>

标签:经络腧穴

(二)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文献中亦有外络、内络及阴络、阳络的记载。对此,《素问·经络论》有“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的记载。张介宾注云“若单以络脉......查看详细>>

标签:经络腧穴

(三)经筋和皮部

    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和体表的连属部分。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的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所以称十二经筋。经筋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经筋......查看详细>>

标签:经络腧穴

(一)通表里,贯上下,源于整体观念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骨等组成的,它们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使机体内外、上下保持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有机配合、相互联系,主要是依靠经络......查看详细>>

标签:经络腧穴

(二)行气血,营阴阳,在于溉濡脏腑

    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均需气血以濡养,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诚如清·冯兆张所云:“经脉流行,环周不休,通则不痛,何病之有?”而气血之所以能通达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则必须赖于经络的传......查看详细>>

标签:经络腧穴

(三)溢奇邪,通营卫,成于辨证论治

    《灵枢·经别》云:“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乃约言经络有“映征候”之用,即在疾病情况下,经络有抗御病邪、反映征候的作用。如《素问·气穴论》所云,“孙络”有“以......查看详细>>

标签:经络腧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