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学渊源,师从名家

    曾老师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曾汉昌早年跟随巴县兴隆场名医曾雪樵学医,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条文烂熟于心,临床应用常随口道来,很少误差。针对《温病条辨》条文较多、记诵......查看详细>>

标签:杂病学术经验

(二)攻坚克难,创立新说治中风

    20世纪80年代初,在家乡政府卫生部门和家乡父老殷切盼望下,曾老师毅然返乡就职于北碚区中医院,当了一名普通的临床医师,从此开始他“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的行医历程。当时的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联产承包、改革开放......查看详细>>

标签:杂病学术经验

(三)专注内科杂病,强调辨证

    20世纪80年代末,曾定伦老师走上医院领导岗位,他带领医院职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使医院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曾定伦老师始终没有忘记殷切期盼他诊治以解除病痛的患者,他仍坚持每周门诊,同时他还担任了成......查看详细>>

标签:杂病学术经验

(四)重视枢机,调脾胃升降

    在使用“和法”调和患者气血阴阳的过程中,曾定伦老师认为对于人体而言,“枢机”主枢转气机,是沟通阴阳气血、表里上下的枢纽,以气的升降出入为用。升降出入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之一“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查看详细>>

标签:杂病学术经验

(五)方剂贵在灵活加减

    曾老师曾说过:“医不熟悉药不行,熟悉药、不知方也不行。掌握方剂不在于死搬硬套,贵在灵活应用,知加减变化。临床上很少有比照方剂一模一样的病症,必须随证加减,方能做到理、法、方、药的一致性,从而提高疗效。”曾老师以银......查看详细>>

标签:杂病学术经验

(一)“四诊”在临床中的应用技巧

    四诊法是中医诊断学的组成部分,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四诊”的方法诊查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对疾病做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四诊”主要包括望、闻、问、切。中医诊法有着......查看详细>>

标签:杂病学术经验

(二)中医辨证思路总结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研究和处理的一种独特的方法,也是中医治疗艺术的集中体现,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应的......查看详细>>

标签:杂病学术经验

(三)和法为治疗杂病根本大法

    1. 杂病的渊薮和释义杂病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最早见于《灵枢·杂病》,该篇论述了厥气上逆、心痛、喉痹、疟疾、耳聋、鼻衄、额痛、项痛、腰痛、膝痛、腹胀、大小便不利、痿厥、呃逆等病的症状、诊断及治疗方法。后世对于杂病......查看详细>>

标签:杂病学术经验

(四)“理脾胃,活枢机,复升降”在治疗疑难病中的作用和地位

    1. 深究脾升胃降生理运动是物质的属性,也是生命活动的表现,中医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人体不断从自然界中摄取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并通过气化,升清降浊,供应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查看详细>>

标签:杂病学术经验

(五)“中风‘内风’病机源自《黄帝内经》”说

    中风又名卒中,因其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如风性善行数变,故以“中风”名。关于中风病的病机,中医学界历代均以唐宋、金元分经纬,有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金元以后主张“内风”为主的论断。《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查看详细>>

标签:杂病学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