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疾病的形成,虽然和外在的邪气侵袭有关,但一定要在人体不和的情况下才会生病。这就是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如果人身正气旺盛,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虽有贼邪,弗能害也”。由于中医...[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中医认为,疾病的形成,虽然和外在的邪气侵袭有关,但一定要在人体不和的情况下才会生病。这就是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如果人身正气旺盛,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虽有贼邪,弗能害也”。由于中医...[继续阅读]
摄生学说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理论之一。“摄生”一词,按字面解释,即 “摄护生命”。如以现代语汇而言,也就是 “保健”的意思。摄生理论是古代医学家在中医天人相应整体观的思想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而形成的。中医的摄生,侧重...[继续阅读]
诊断是在临床实践中产生的,是临床实践的需要,又服务于临床实践。脱离临床实践,就不可能有诊断,更谈不上正确的诊断。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总是首先从感觉开始,不可能一见到病人就立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临床医生...[继续阅读]
在诊断的初级阶段基础上,医生运用大脑的思维活动,认识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就是诊断的高级阶段。它的任务是对诊断的初级阶段搜集的病情 (症状和体征)进行抽象思维,形成对疾病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这个任务是通过辩证来...[继续阅读]
诊断的初级阶段和诊断的高级阶段是不同的。前者是感性认识,只能认识疾病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后者是理性认识,能认识到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二者又互相联系,后者依赖于前者,使诊断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否则就会成为 “无...[继续阅读]
从四诊到辩证是认识疾病本质的第一次飞跃,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看,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运动并不是到此完结,这只不过是问题的一半而已。更重要的是运用诊断的理性认识 (即诊断的高级阶段) 到治疗,这是认识疾病本质的第二次飞跃...[继续阅读]
治则,是指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治病求本、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标本缓急、扶正祛邪、正治反治、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等方面。治法,是指治疗具体病证的立法,或称治疗大法。祖国医学的治法内容十分丰富,而对治法的命名、...[继续阅读]
(一)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核心,也是中医治则中的一个重要原则。病之本在于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因此,治疗的目的就在于调整阴阳。“本”是指疾病的本质,是机体内部的矛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曾说: “治...[继续阅读]
中医的治法尽管分类繁多,然而,“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大法之中又有小法,纲举目张,自有规律可循。《黄帝内经》将方剂分成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之后,后世医学家,有将方剂分为十种的,也有分为十四...[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