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母种是以茯苓鲜菌核为种源材料,应用微生物组织分离技术分离出的茯苓纯菌丝。茯苓鲜菌核的外部形态,仅能见到茯苓皮及皮内的大量茯苓肉。本项研究根据茯苓菌核内容物,即泛指的茯苓肉,由茯苓菌丝及储存的营养物质组成的...[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茯苓母种是以茯苓鲜菌核为种源材料,应用微生物组织分离技术分离出的茯苓纯菌丝。茯苓鲜菌核的外部形态,仅能见到茯苓皮及皮内的大量茯苓肉。本项研究根据茯苓菌核内容物,即泛指的茯苓肉,由茯苓菌丝及储存的营养物质组成的...[继续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前,湖北茯苓栽培用种由产区农民将野转家种的鲜菌核一代一代的保留并延续使用,未曾形成遗传性状稳定的栽培品种。70年代以来,采用微生物组织分离方法,从当地产区鲜菌核中分离出茯苓纯菌丝,并扩大培育成菌种,作...[继续阅读]
长期以来,茯苓药材由产区农民以农副业生产的模式进行栽培。栽培方法是使用松属植物作培养料,选择松林周边沙质土壤坡地作栽培场,选用新鲜菌核作种源进行扩大繁育,称为“肉引栽培”;20世纪70年代,改用人工分离、培育的“纯菌...[继续阅读]
茯苓栽培种料比,指的是1袋栽培菌种接种松材(段木)的数量,相当于高等植物栽培的播种量。20世纪70-80年代,湖北、安徽等大别山产区茯苓栽培的种料比为1袋(瓶)500 g木片型茯苓菌种,使用松材15 kg左右。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逐渐变暖,茯...[继续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前,湖北、安徽等大别山产区茯苓栽种(接种)时间为6月初(即“芒种”左右),采收期为翌年6月初,生长期为12个月,其中渡过盛夏及严冬,新生菌核进行二次休眠。80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有所升高,松树资源减少,产区栽培方式相...[继续阅读]
长期以来,茯苓各产区均按照《中国药典》规定,应用传统“发汗”,剥皮、切制、干燥、回润、再干燥的方法进行产地初加工。“发汗”“回润”是中药材传统、独特的产地初加工方法,为部分根类、皮类、菌核类药材产地加工的重要...[继续阅读]
长期以来,茯苓药材产地加工的传统方法,是由产地经“发汗”、剥皮、切制、日晒干燥等工序形成。中药(中成药)制药厂使用的药材原料,均以《中国药典》规定的品种及质量标准为依据。按照《中国药典》的规定,主要为“茯苓块”...[继续阅读]
经查阅相关资料,从未见茯苓药材在常温仓库内贮存保质期的报道,为探索和规范茯苓药材在常温储存条件下的适宜储存、保质时间,进行了本项研究。1.材料和方法(1)供样单位 湖北省英山县百草堂公司茯苓仓库。(2)试验材料1)2010年样...[继续阅读]
茯 苓Fuling PORIA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继续阅读]
茯 苓FulingPORIA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多于10月~12月初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