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茯苓基础研究较为滞后,至今尚未对其性模式,即交配型进行系统研究,且存在很大认识差异。单毅生、王鸣岐(1987),李益健、王克勤(1988),富永保人(1991)均认为茯苓为异宗结合真菌;李霜等(2002)研究发现,有一定比例的茯苓单孢萌...[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长期以来,茯苓基础研究较为滞后,至今尚未对其性模式,即交配型进行系统研究,且存在很大认识差异。单毅生、王鸣岐(1987),李益健、王克勤(1988),富永保人(1991)均认为茯苓为异宗结合真菌;李霜等(2002)研究发现,有一定比例的茯苓单孢萌...[继续阅读]
1.菌丝体的形成与生长发育 茯苓担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产生菌丝,菌丝经进一步延伸生长,大量增殖,进而形成菌丝体。茯苓的生长发育是由菌丝体分解、吸收、转化营养物质完成的。茯苓菌丝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是借助于水...[继续阅读]
茯苓的生活史是由担孢子萌发至产生新的担孢子的全过程。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茯苓交配型(性模式)的认识不尽相同。近年来,人们通过试验,认为茯苓的交配型为二极性异宗结合。异宗结合是自身不孕而杂交可孕的有性繁殖方式。二极...[继续阅读]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报道从茯苓菌丝体和菌核中分离鉴定了茯苓酸(Pachymic acid)、去氢茯苓酸(Dehydrotumulosic acid)、依布里酸(Eburicoic acid)等三萜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多属于四环三萜,以羊毛甾型四环三萜为主,共有85个化合物,根据结构特...[继续阅读]
茯苓多糖是茯苓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水溶性多糖和碱溶性多糖二类。茯苓多糖类成分主要有β-茯苓聚糖,尚含有羧甲基茯苓多糖、木聚糖、茯苓次聚糖、μ-茯苓多糖、f-茯苓多糖和纤维素等。茯苓中水溶性多糖含量较少,约占药材质量...[继续阅读]
中药茯苓所含有的甾体类化合物与其所含萜类化合物相比,种类和含量均较少,且不具有种属特异性,因此近几年对其的研究不多。胡斌从茯苓菌核中分离鉴定了4个孕甾-7-烯骨架的新化合物,即pregn-7-ene-2β,3α,15α,20(S)-tetrol、pregn-7-ene-3α...[继续阅读]
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有韩国学者报道了从茯苓中分离出蛋白酶的研究。研究者对收集得到的2个流分中的一种羧基蛋白酶进行了研究,发现其由18种氨基酸组成,用HPLC和PAGE法分别测定了表观分子量,并随后分析了其酶解活性。此后20余年...[继续阅读]
机体的免疫功能通常由免疫器官、非特异性免疫系统及特异性免疫系统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抵御所有外界的一切不利因素。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皮肤和黏膜,以及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包括免疫细胞、细胞免疫因子和...[继续阅读]
茯苓多糖灌胃S180和EAC荷瘤小鼠,发现茯苓多糖能够明显抑制两种肿瘤的生长,可能是通过促进肿瘤坏死因子分泌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来实现抗肿瘤作用。TNF能直接参与单核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且通过抑制基因转录活性,特异地降低...[继续阅读]
中药的利尿作用与体液的利尿激素样的调节机制与肾的生理作用关系密切。茯苓素是利尿消肿的主要成分,其能激活细胞膜上的Na-K-ATP酶,而ATP与利尿有关。作为茯苓的主要活性成分,茯苓素体外可竞争醛固酮受体,体内逆转醛固酮效应...[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