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心内科临床护理与护理技术 > 列表
心内科临床护理与护理技术 共有 213 个词条内容

二、诊断

    根据典型心电图改变并结合临床表现不难做出诊断。为估计预后并确定治疗,尚需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房室束分支以上阻滞和3分支阻滞以及阻滞的程度。鉴别诊断:个别或少数心搏的PR间期延长或心室脱漏,多由生理性传...[继续阅读]

心内科临床护理与护理技术

三、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不太慢者不用治疗。二度Ⅱ型传导阻滞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如心室率慢伴有明显症状或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阿-斯综合征发作者,应给予心脏起搏治疗。阿托品、异丙肾上...[继续阅读]

心内科临床护理与护理技术

四、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措施。(1) 休息指导:患者心律失常发作引起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时应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休息时避免左侧卧位,以防左侧卧位时感觉到心脏搏动而加重不适。(2) 饮食指导:给予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防便秘;避免饱...[继续阅读]

心内科临床护理与护理技术

一、室性期前收缩

    (一) 临床表现1.症状。患者常无与室性期前收缩直接相关的症状,是否有症状或症状的轻重程度与期前收缩的频发程度不直接相关。患者可感到心悸,类似电梯快速升降的失重感或代偿间歇后有力的心脏搏动。2.心电图特征。(1) 提前发...[继续阅读]

心内科临床护理与护理技术

二、室性心动过速

    (一) 临床表现1.症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的临床症状轻重视发作时心室率、持续时间、基础心脏病变和心功能状况不同而异。非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短于30s,能自行终止) 的患者通常无症状。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超过30s,需药物或电...[继续阅读]

心内科临床护理与护理技术

三、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一)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包括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甚至死亡,听诊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也无法测到。心电图特征:心室扑动呈正弦波图形,波幅大而规则,频率为150~300次/分,有时难以与室速鉴别。心室颤动的波形、振幅及频...[继续阅读]

心内科临床护理与护理技术

一、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一) 临床表现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可有心悸、胸闷、恶心等症状,心脏听诊期前收缩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其后有一长间歇。(二) 诊断症状和体征是诊断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的重要依据。心电图检查: 逆行P 波可位于...[继续阅读]

心内科临床护理与护理技术

二、房室交界区性逸搏与心律

    (一) 临床表现患者有心悸的症状,严重心动过缓时可伴有头晕、黑蒙的症状。房室交界区性逸搏的频率通常为40~60 次/分。心电图表现为在长于正常PP间期的间歇后出现一个正常的QRS波群,P波消失或逆行P波位于QRS 波之前或之后。此外...[继续阅读]

心内科临床护理与护理技术

三、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

    (一) 临床表现患者有心悸的症状,偶有胸闷、憋气、头晕等症状。心动过速起始与终止时心率逐渐变化,有别于阵发性心动过速,故称为“非阵发性”。临床上交界区性心律和交界区性心动过速的区别在于频率,将...[继续阅读]

心内科临床护理与护理技术

第七节 心律失常的护理

    (一) 临床表现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继续阅读]

心内科临床护理与护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