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临床处方 > 列表
临床处方 共有 576 个词条内容

五、特殊生理状态下抗菌药物的应用

    (一)新生儿和儿童抗菌药物的应用新生儿具有下列生理特点:①体内酶系尚不成熟,某些酶如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等产生不足。②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弱,因而血中的游离药物浓度比年长儿和成人为高。③肾功能发育不完全,肾小球...[继续阅读]

临床处方

六、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过敏反应、两重感染和细菌产生耐药性。(一)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抗菌药物所致各种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严重程度常与剂量有关,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神经系统大剂量静脉给药,鞘内或脑...[继续阅读]

临床处方

七、应用PK/PD参数合理设计给药方案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是药理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及人体在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动力过程的影响;而药效动力学(PD)则为药物剂量对药...[继续阅读]

临床处方

一、抗病毒药物的特点

    (一)抗病毒药物的作用靶位病毒是严格细胞内寄生的致病微生物,必须依赖宿主细胞的代谢与酶进行复制和增殖。病毒的复制周期包括吸附、穿入、脱壳、核酸合成、mRNA转译病毒蛋白、装配和成熟等阶段,最后经芽生或弹出而从感染细...[继续阅读]

临床处方

二、抗病毒药物的种类

    根据抗病毒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目前主要分为细胞因子类的药物、抑制病毒各种酶活性的药物、基因治疗的药物以及中草药类药物。(一)细胞因子类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胸腺素类、白介素类如IL-2和IL-12等,详细内容可参见...[继续阅读]

临床处方

三、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原则

    只有根据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特性与抗病毒药物的特点,合理地应用抗病毒药物,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因此临床应用抗病毒治疗应注意以下原则:(一)宿主免疫状态对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病毒感染机体的预后取决于病毒和宿主两方面...[继续阅读]

临床处方

四、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及临床应用

    (一)金刚烷胺(Amantadine)本药为三环癸烷衍生物,主要通过阻止病毒的吸附、脱壳及其核酸的释放而产生抗病毒作用。【临床药理】口服吸收完全,给药后2~4h可达血药峰值。药物分布可浓集在鼻分泌物、唾液及肺组织中,其浓度接近血药...[继续阅读]

临床处方

一、抗真菌药物的分类

    自20世纪30年代末从微生物发酵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灰黄霉素以来,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已研发了几十种抗真菌药物,包括有些高效、安全的抗真菌药物。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真菌药物,就其作用机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作用于真菌细胞...[继续阅读]

临床处方

二、抗真菌药物应用的原则

    (一)根据感染病原菌的种类选择用药不同种类的致病性真菌或条件致病性真菌,对不同的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其选择可参见表1-4-1。表1-4-1根据感染病原菌选择抗真菌药物感染的病原菌首选药物次选药物念珠菌属隐球菌属曲霉属组...[继续阅读]

临床处方

三、常用抗真菌药物及临床应用

    (一)两性霉素B为七烯类抗生素,系从链霉菌培养液中提取。发现于1955年,迄今对本品耐药的真菌菌株不多,故仍不失为最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临床药理】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机制在于与真菌细胞膜上的甾醇结合,增加了细胞膜的通透性...[继续阅读]

临床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