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T段下降【定义】ST段下降≥0.10mV。【发生机制】ST段下降的发生机制:①心内膜下心肌损伤。②心室肌复极异常。③心室肥厚。④药物影响与电解质紊乱等。【心电图诊断】①相邻的两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0...[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一、ST段下降【定义】ST段下降≥0.10mV。【发生机制】ST段下降的发生机制:①心内膜下心肌损伤。②心室肌复极异常。③心室肥厚。④药物影响与电解质紊乱等。【心电图诊断】①相邻的两个以上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0...[继续阅读]
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基本图形特征是在冠状动脉闭塞即刻,T波立即发生改变,ST段表现为损伤型移位,20分钟以后心肌坏死,出现梗死性Q波或QS波。非Q波型心肌梗死患者的ST-T演变剧烈。一、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一)缺血型T波改变冠状动...[继续阅读]
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演变规律,可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时期:①超急性损伤期;②急性期;③演变过程(充分发展期或亚急性期);④陈旧性期(图6-1、2)。一、超急性损伤期冠状动脉阻塞后可即刻出现AMI早期超急性损伤期图形改变。【心电...[继续阅读]
心脏不同部位的AMI,可在不同平面上反映出来。目前的心电图导联体系可准确地标测出不同部位的AMI。前间壁、前壁、前侧壁、后壁及右室AMI,可以在横面导联上反映出来;高侧壁及下壁AMI,也可在额面导联上显示出来,从而弥补了横面导...[继续阅读]
一、心内膜下损伤的MI临床上,急性心内膜下MI表现为下列几种不同的类型:①超急性心内膜下损伤的心电图综合征。②心内膜下MI的心电图综合征。③超急性心内膜下损伤综合征。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损伤表现以ST-T变化为主,而无QRS波群...[继续阅读]
据尸检研究证明,心房MI并非罕见,约占全部MI的7%~17%。多与左室MI并存,单纯心房MI者只占20.8%。心房MI者可发生心房破裂和房性心律失常。右房MI比左房MI多见,位于心耳部的MI又比心房侧壁者为多。其原因是左房血氧含量高,对左房壁有...[继续阅读]
一、下壁AMI伴胸壁导联ST段改变1.下壁AMI伴胸壁导联ST段下降临床上约有50%下壁AMI伴有胸导联ST段下降,80%的患者在发病后2小时恢复正常,其余20%的患者胸前导联ST段下降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一些。下壁AMI时,Ⅱ、Ⅲ、aVF导联ST段呈损伤型抬...[继续阅读]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经溶栓再通、急诊PTCA术或自通,急性心肌梗死的图形变化规律立即被打破。最显著的变化特点是ST段显著回落大于50%,在以后的心电图描记过程中,不再有缺血型T波倒置的演变过程。急性期心肌梗死与陈旧性期心肌...[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