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心电图基础理论 > 列表
心电图基础理论 共有 115 个词条内容

第七节 心脏的房室腔

    一、右心房右心房由具胚胎学特征的两部分组成。靠后的薄壁部分是腔静脉和冠状窦,冠状窦是由冠状静脉的终末部分构成的,其组织结构与大静脉相似。靠前的肌性部分包括右心耳和三尖瓣环。在薄壁部分的中部有一浅的凹陷即卵圆...[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八节 心脏的瓣膜

    心脏的瓣膜分为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包括三尖瓣和二尖瓣;动脉瓣包括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瓣膜保证了心脏内血液按照特定的方向流动。一、二尖瓣左心房与左心室由两个帆状瓣膜结构将其分隔,此瓣膜称二尖瓣。二尖瓣形成...[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九节 心壁的构造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组成,心肌层是心壁的主要部分。一、心内膜心内膜是一层滑润的薄膜,被覆在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内面,分为3层,最内层是内皮,由内皮细胞组成,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的内皮相续。内皮下为内皮下层,由致密...[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十节 心脏的度量

    心脏的大小和重量,因人的年龄及个体不同而异,心脏的重量初生儿为16.5~17.2g,1岁时,增加2倍,5岁时增加3倍,16岁时增加10倍。25~50岁时,心脏大小稳定;人到老年,心脏逐渐变小,并呈衰退现象。成年人心脏的长径为12~14cm,横径为9~11cm...[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一节 P细胞

    P细胞是心脏激动的起源地,主要分布在窦房结和房室结。形态呈多面体,圆小而又苍白,成簇成群地在一起,在窦房结头部及中央分布最多,越向外周数量越少。在房室结中央的纤维体附近P细胞数量也较多。P细胞直径约为5~10μm,是最小...[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二节 过渡细胞

    过渡细胞与心脏电活动的传导有关。主要分布在窦房结、房室结及其周围。在功能上,这类细胞能将P细胞与心脏的其他细胞联系起来。形态结构上,这类细胞介于P细胞和收缩细胞之间,和收缩细胞比较,细胞器仍然简单,但已具有比P细胞...[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三节 浦肯野细胞

    浦肯野细胞广泛分布于心脏传导系统内。在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也有这类细胞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心室内。显著的电生理特点是传导性强,传导速度快,可达4000mm/s。属快反应自律型细胞,具有舒张期自动除极化的性能,因而有...[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四节 收缩细胞

    收缩细胞是构成心室肌和心房肌的主要细胞,具有收缩与舒张功能。心房肌细胞直径较小,约6~8μm,长20~30μm,呈平行排列,侧对侧连接,使心房激动可以端对端和侧对侧传导,而且更易形成激动折返,是产生心房内折返性快速心律失常,包...[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五节 M细胞

    目前已知心室肌细胞至少分为四类:心内膜层细胞、M细胞、心外膜层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各有其不同的功能和电生理特性。一、M细胞的发现多年来,学者们对心室肌细胞的电生理和药理研究最多的是浦肯野细胞、心内膜层细胞和心外膜...[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一节 心脏传导系统发展史

    学者们对人类心脏传导系统的认识和发现是在1885年到1915年这段人类发明的黄金时代。但是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发现顺序恰好与这个特殊系统的方向相反,是由下而上发现的。一、窦房结的发现窦房结(sinoatrialnode)是心脏传导系统自律性...[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