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心电图基础理论 > 列表
心电图基础理论 共有 115 个词条内容

第二节 心脏传导系统的形态构造

    一、窦房结(一)窦房结的位置和形态窦房结是由Keith和Flack(1907)首先发现的。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附近,沿界沟的长轴排列,埋在心外膜下1mm深处。但窦房结位置个体间有差异,有的伸向右心耳嵴的左侧,有的则偏向下方。...[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六章 心脏传导系统的血液供应

    心脏传导系统的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及其分支等,分别由左、右冠状动脉发生的分支供血。冠状动脉不同分支病变,不仅会引起相关部位心肌缺血、损伤与坏死,传导系统相关部位的血液供应障碍,还会引起窦性、窦...[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一节 心脏的神经支配

    植物神经系统主要支配一切器官的平滑肌组织,包括心脏等。它的作用是对内环境进行神经调节抑制,这些作用大都不受直接的随意抑制,因此,植物神经系统也称自主神经系统(图7-1)。图7-1外周植物神经系统的组成实线:节前轴突。虚线...[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二节 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窦性心律加快(正性变时作用),房室传导速度加快(正性变时传导作用),加强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力(正性变力作用)。一、加快心率作用生理情况下,窦房结控制着心脏的跳动,窦房结有着丰富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三节 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

    一、负性变时、变力和传导作用心迷走神经兴奋,使心率减慢(负性变时作用),传导速度减慢(负性传导作用),心肌收缩力减弱(负性变力作用)。心迷走神经兴奋,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M胆碱能受体结合,改变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和心肌动...[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四节 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相互作用

    心迷走神经与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两者同时对心脏发挥作用时,效果不一定是两者作用的抵消。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相互作用。在心率效应上,在交感神经活动下,刺激迷走神经引起心率减慢效应更明显...[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一节 细胞膜的构成

    心肌细胞膜由双层脂质分子构成,厚约1×10-8m,非极性和疏水性的脂质分子尾端位于膜脂双层结构的中间,极性的头端具有亲水性而朝向膜外和膜内。脂膜具有屏蔽作用,尤其是疏水端,提供一高阻抗、使离子流过细胞膜时阻力大于细胞内...[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二节 心肌细胞电活动

    一、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呈极化状态。膜内外的这种静息状态下的电位差,称为静息膜电位或静息电位。人和哺乳动物的非自律细胞(非起搏细胞),如心房、心室肌细胞静息时膜电位...[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一节 自律性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自律(起搏)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条件下,通过其自身的内在变化而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动作电位,发放电激动,引发心脏跳动。心脏这种固有的自动性(auto-maticity)和节律性(rhythmicity),合称“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二节 兴奋性(应激性)

    一切活组织机体都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称为应激性。细胞或组织对刺激发生激动(动作电位)或兴奋反应的特性,称为兴奋性(excitability)。兴奋性虽比应激性的概念窄一些,但在心电图上兴奋性和应激性两词是可以互用的,兴奋性是...[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