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心电图基础理论 > 列表
心电图基础理论 共有 115 个词条内容

第一节 心电图仪器导联体系与记录格式

    一、心电图仪器1903年荷兰莱顿大学Einthoven发明了弦线式心电图描记器,首先记录到了人体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标志着心电学科的建立。1904年他委托慕尼黑Edelman&Son公司批量生产,1908年转为英国剑检公司制造。弦线式电流计的设计...[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二节 心电学理论

    心电图的波形很简单,但其内涵高深而不显露,多年来创立的各种心电学说成为心电图理论的基石。一、Einthoven原理Einthoven原理是最先形成的重要的心电图理论,由Einthoven建立。他把心脏激动过程中产生的电活动看成一组电偶,标准导联...[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三节 心电学临床应用

    心电学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一、常规心电图检查1.各年龄组健康查体筛选飞行员、运动员,门诊、住院病人都需要检查心电图。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尽快在10min内做出18导联心电图,结合临床做出诊断。有ST段抬高者,在排除禁忌证以...[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四节 我国心电学科的建设

    一、心电图专业人员我国现在从事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心电图、心向量图、临床心脏电生理与心脏起搏器的专业技术人员达30~50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支心电专业队伍。从事心电图专业的人员占95%,大多数是来自护理或医生...[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五节 展望

    20年前,当心脏超声、CT、MRI和冠状动脉介入学先后创建时,曾有不少学者提出心电图的作用在下降,已没有发展前途。就是在这种错误判断的影响下,本来早就应该成立的中华心电学分会及《中华心电学杂志》,至今仍未能成为现实。这...[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一节 P波

    P波代表右房、左房和房间隔在除极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变化,又称心房除极波,正常激动起源于窦房结,最先引起右房上部除极,在重复出现的一组心电波形中,最先出现的就是P波。P波起点代表窦性激动传至右心房并开始除极的时间。右心...[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二节 Ta波

    Ta波(Tp或PT波)为心房复极波,紧随P波之后出现,方向与P波相反,常重叠于P-R段内或QRS波群之中不易被发现。Ta波振幅0.05~0.10mV。...[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三节 P-R间期

    12导联同步记录的心电图上,P波最早出现的导联为P波起点,QRS波群出现最早的导联为QRS起点,P波起点到QRS起点的时间为P-R间期(P-Q间期通常不在同一个导联上)。P-R间期代表心房开始除极,激动沿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及其分支到...[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四节 P-R段(P-Q段)

    P波终点自QRS波群起点的一段线段称为P-R段。希氏束电图显示激动通过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至心室的时间。激动通过房室传导系统下传心室之前,这段传导组织产生的电位极其微弱,不能在体表心电图上显示出来,可在希氏束电图上...[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

第五节 QRS波群

    QRS波群(QRS波)代表室间隔、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产生的电位变化(又称心室除极波)。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QRS向量相互综合抵消以后,仍保持较大的电位,心室除极波比心房除极波更为高大。与心房波相比,心室除极时间...[继续阅读]

心电图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