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素包括四碘甲腺原氨酸(简称T4)、三碘甲腺原氨酸(简称T3)和反三碘甲腺原氨酸(rT3)。甲状腺素是脂溶性分子,在血液中运输时,大部分(99%)和载体蛋白结合而运输,只有1%以游离形式存在,且主要为T3。其结合蛋白是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甲状腺素包括四碘甲腺原氨酸(简称T4)、三碘甲腺原氨酸(简称T3)和反三碘甲腺原氨酸(rT3)。甲状腺素是脂溶性分子,在血液中运输时,大部分(99%)和载体蛋白结合而运输,只有1%以游离形式存在,且主要为T3。其结合蛋白是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继续阅读]
1.雄性激素包括睾酮(testosterone,T)、雄酮等,其中睾酮活性最高,睾酮由睾丸间质细胞分泌。在睾丸间质细胞内,胆固醇经羧化、侧链裂解形成孕烯醇酮,再经17-羟化并脱去侧链,形成睾酮。正常血中约97%睾酮与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及清蛋...[继续阅读]
糖皮质激素包括皮质醇(氢化考的松)和皮质酮,前者最重要。盐皮质激素主要是醛固酮。肾上腺皮质利用胆固醇合成各种皮质激素,线粒体是合成该类激素的场所。皮质激素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有两种,即结合型和游离型。结合型皮质激...[继续阅读]
儿茶酚胺类激素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儿茶酚胺类激素合成的原料是酪氨酸。血中的酪氨酸被肾上腺髓质细胞摄取后,在胞浆内经酪氨酸羟化酶的作用生成3,4-二羟苯丙氨酸(多巴)。酪氨酸羟化酶的数量少、活性低...[继续阅读]
1965年Lockskin提出程序化细胞死亡(PCD)的概念,指的是由基因活动指导下的任何细胞死亡。1972年英国病理学家Kerr等提出细胞凋亡(Apoptosis,APO)的概念,是一种在形态学上有别于细胞坏死的细胞死亡过程。在细胞死亡过程中有细胞收缩、染...[继续阅读]
细胞凋亡的生化特点包括质膜磷脂排列方向改变、细胞内离子环境改变、蛋白酶和核酸内切酶激活分别致细胞蛋白质裂解和DNA断裂、细胞内产生神经酰胺、线粒体功能改变、谷胱甘肽耗竭以及转谷氨酰胺酶激活等。参与引发细胞凋...[继续阅读]
APO发生时细胞膜完整,早期不易引起炎症反应。APO早期细胞表面平滑,微绒毛消失,胞浆浓缩、胞体缩小,染色质凝缩成新月形。继之细胞表面形成泡状,核碎裂,但有蛋白质和mRNA的合成,凋亡小体形成,最后被周围Kuppfer细胞吞噬或自然脱落...[继续阅读]
引起细胞凋亡的因素很多,包括细胞外(诱导因素)及细胞内(基因调控)因素,均可引起细胞凋亡的发生。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肝细胞的异常凋亡(增强或减弱)同许多疾病的形成密切相关,包括肿瘤...[继续阅读]
人体细胞的死亡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死亡是由细胞基因控制的,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自主性细胞死亡,即细胞凋亡;另一种是细胞坏死,是指细胞在外伤、缺血、持续高温、毒素及免疫细胞攻击时发生的细胞崩解。细胞坏死与细胞凋...[继续阅读]
肝细胞坏死分为凝固性坏死和液化性坏死。肝细胞坏死是以细胞核的改变作为主要形态学标志,其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核固缩是由于核脱水使染色质浓缩,染色变深,核的体积变小;核碎裂是核染色质崩解为小碎片,核膜破裂...[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