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创伤基础 > 列表
创伤基础 共有 180 个词条内容

四、创伤休克后微循环功能障碍发生特点与机制

    (一)微循环和微循环障碍的概念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1954年在第一届国际微循环会议上提出的,广义的微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微循环系统、淋巴管微循环系统和组织液微循环系统,通常所说微循环是指血液微循环系统。血液微循环系统指...[继续阅读]

创伤基础

五、创伤休克血液流变学变化与机制

    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是休克微循环障碍的结果,也是促进休克微血管损伤和加重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微循环由收缩、缺血过渡到扩张、淤血的过程中,微血流的改变常表现为线流、线粒流、粒线流、粒流、粒缓流、粒摆流、血...[继续阅读]

创伤基础

六、创伤休克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特点与机制

    当休克引起微血管和微血流障碍时,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等血细胞、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等都可发生病理改变,并成为加重微循环障碍的重要因素。休克时凝血功能紊乱有两种主要表现,血栓形成和止、凝血功...[继续阅读]

创伤基础

七、创伤休克血管渗漏发生特点与机制

    微血管通透性增高(血管渗漏)是休克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病理现象,是微循环障碍的又一主要促进因素,对休克的发展与转归有很大影响。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大量血浆成分如水、电解质,甚至大分子蛋白质和白细胞等进入组织间隙,导致血...[继续阅读]

创伤基础

八、创伤休克诱发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特点与机制

    (一)休克后器官功能障碍特点休克引起的器官功能障碍一直是创伤急救与危重病领域的重要问题。休克时,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显著减少、组织器官灌流量严重不足,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从而影响重要脏器,如脑、心、肺、肝、肾等的功能...[继续阅读]

创伤基础

一、创伤休克的诊断标准

    (一)常用休克诊断标准1982年全国急性“三衰”会议制定的休克诊断试行标准为:①有诱发休克的病因。②意识异常。③脉搏细数,超过每分钟100次或不能触及。④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痕阳性(指压后再充盈时间>2秒),皮肤花纹、...[继续阅读]

创伤基础

二、创伤休克常用的监测指标

    为了及时掌握休克进程,为制订或修正诊疗措施提供比较可靠的信息依据,需要对休克进行严密的监测。休克的基本监测包括基本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和氧合、血液体液化验及治疗措施的评估等。(一)基本生命体征监测休...[继续阅读]

创伤基础

三、休克新的监测与诊断技术

    1. 脉搏轮廓动脉压波形分析法(PiCCO) PiCCO的基本原理是基于每搏输出量与主动脉压力曲线的收缩面积成正比,它结合了经肺热稀释技术和动脉脉搏波形分析技术,仅需要一条中心静脉和一条较大的动脉通路(首选股动脉)。应用PiCCO可连续...[继续阅读]

创伤基础

一、休克的容量复苏新原则

    战伤休克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均存在有效血容量不足及微循环灌流不足的共同特点,因此容量复苏是休克治疗首先需要解决,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措施。以往曾提出“恢复丢失的容量”,现在认为对控制出血休克,以恢复有效循环血...[继续阅读]

创伤基础

二、休克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原则

    随着对休克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已从整体、器官水平,深入到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由此休克的治疗,特别是抗休克的药物有了明显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抗休克药物,如新型肾上腺素能激动剂、阿片受体拮抗剂、钙通道...[继续阅读]

创伤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