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肛管

    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自齿线,下至肛缘,长3~4cm(图1-1)。有人将肛管上界扩展至齿线以上1.5cm,即肛管直肠环平面,称外科性肛管,一般少用。肛管的表层,在上段为柱状上皮及移行上皮,下段为移行上皮及鳞状上皮。男性肛管前面与尿道......查看详细>>

标签:肛肠病诊疗技术

二、直肠

    直肠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12cm。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为齿线,由肛瓣及肛柱下端组成,该线呈锯齿状,故称齿线(或称梳状线),为重要的解剖标志(图1-2,图1-3)。胚胎时期齿线是内外胚层的交界处,故齿线上下的血管、神经及淋巴来源......查看详细>>

标签:肛肠病诊疗技术

三、肛管直肠肌肉

    肛管直肠肌肉有两种功能不同的肌肉,一为随意肌,位于肛管之外,即肛管外括约肌与肛提肌(图1-4,图1-5);另一为不随意肌,在肛管壁内,即肛管内括约肌;中间肌层为联合纵肌,既有随意肌又有不随意肌纤维,但以后者较多。以上肌肉能保持......查看详细>>

标签:肛肠病诊疗技术

四、肛管直肠周围间隙

    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即外科解剖间隙,因其间含脂肪结缔组织,极易感染,形成脓肿。在肛提肌以下的有:①肛门周围间隙,位于坐骨肛管横膈及周围皮肤之间,左右两侧可在肛管后相通(此处也称为浅部肛管后间隙)。②坐骨直肠间隙(也称坐......查看详细>>

标签:肛肠病诊疗技术

五、肛管直肠的血管、淋巴和神经

    1.动脉肛管直肠动脉的供应来自于直肠上、下动脉、肛门动脉和骶中动脉4支(图1-8):①直肠上动脉是肠系膜下动脉的末支。肠系膜下动脉的起点在十二指肠第3段下方的腹主动脉前壁,在进入乙状结肠系膜根部时,与左侧输尿管靠近。高......查看详细>>

标签:肛肠病诊疗技术

一、粪便的形成

    食物在胃和小肠内进行消化,主要是各种消化酶的作用。结肠不产生酶,只有细菌起消化作用。结肠内有多种细菌,其中大肠杆菌70%,厌氧杆菌20%,还有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乳杆菌、芽孢和酵母。另有极少原生动物和螺旋体。肠......查看详细>>

标签:肛肠病诊疗技术

二、排便

    粪便形成后,由于结肠蠕动将粪便推向远段结肠,这种蠕动常由肝曲开始,每日2~3次,以每分钟1~2cm的速度向前推进到左半结肠,到乙状结肠储留。但在进食后或早晨起床后,由于胃结肠反射或体位反射引起结肠总蠕动,以每小时10cm的速度......查看详细>>

标签:肛肠病诊疗技术

三、免疫功能

    肠黏膜表面广泛地被覆着免疫球蛋白,直肠黏膜内有免疫活性物质,两者组成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系。肠道分泌液中的免疫球蛋白是直肠黏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物质,特别是肛管周围组织具有对抗肠内细菌的特殊免疫机构,即肛管自......查看详细>>

标签:肛肠病诊疗技术

一、肛门直肠检查部位

    肛门病发生的部位常用膀胱截石位表示,以时钟面12等分标记法,将肛门分为12个部位(图2-1),前面(会阴)称12点,后面(尾骶)称6点,左面中央称9点,右面中央称3点,其余依此类推。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上3、7、11点位,亦称母痔区。赘皮外痔好......查看详细>>

标签:肛肠病诊疗技术

二、肛门直肠检查体位

    检查及治疗肛门直肠疾病时,应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检查具体要求选择不同的体位。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炎等疾病或年老体弱的患者,可采取侧卧位(图2-2);在门诊进行的某些手术时,常采用胸膝位(图2-3);最常用的体位是截石位......查看详细>>

标签:肛肠病诊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