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静脉外科学 > 列表
静脉外科学 共有 331 个词条内容

一、平滑肌细胞凋亡与增殖平衡失调对内膜过度增生的影响

    自体静脉移植是治疗血管狭窄或阻塞的有效手段,但移植静脉再狭窄所致血流通畅率不高,直接影响了这一术式的远期疗效。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血管生物学的发展,有研究表明,移植静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其内膜过度增生(IH)。而血管平滑...[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二、内皮细胞再内皮化对内膜过度增生的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endotheliacells,VEC)不仅为血管提供光滑的表面,而且还是一种强大的分泌器官。由于VEC在血管结构与功能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其在生物学方面的特性与功能在静脉外科学中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VEC具有...[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三、细胞外基质在内膜过度增生的作用机制

    在静脉损伤后血管重塑(vascularremodeling)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自中膜向内膜迁移并增殖,与此同时,VSMC表型发生改变,即由高分化的收缩表型向分化的合成表型转化。VSMC转化态改变的结果是合成和分泌大量胶原、弹力蛋白、纤维连...[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一、血液凝固机制

    (一)凝血因子特性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凝血因子(bloodcoagulationfactor)。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按其被发现的先后次序,用罗马数字编排后约有12种(表5-1)。此外还有激肽生成系统中的前激肽释放酶(PK)、高分子量激肽...[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二、血浆中的抗凝因子

    生理状态下人体血浆中存在有抗凝因子,主要有抗凝血酶,如抗凝血酶Ⅲ、α2巨球蛋白、α1抗胰蛋白酶、肝素辅助因子Ⅱ、蛋白C及蛋白S等。(一)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AT-Ⅲ是一种由425个氨基酸殘基组成的单链糖蛋白,分子量为...[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凝血系统反应结果是纤维蛋白形成,自纤维蛋白形成至纤维蛋白溶解的系列过程谓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olyticsystem),简称纤溶系统。该系统生理意义在于通过溶解并清除沉着于血管局部的纤维蛋白,从而保证血液的流动性、血管壁的...[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四、血栓的结局

    血栓的形成是一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到目前为止,研究认为血栓是血管壁、血流及血液成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一种过程,指病理状态下血液发生凝固或某些血液有形成分聚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血栓(thro...[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一、肝素

    肝素应用于血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始于1935年,因其会引起出血等副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受到限制。1966年,小剂量肝素治疗血栓性疾病取得满意疗效,之后,有关肝素在心血管领域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迅速发展。现已公认肝素是抗凝血治...[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二、口服抗凝药

    目前,口服抗凝药已不止100种。香豆素为口服抗凝药的代表药,是一类维生素K拮抗剂,具有抗凝溶栓的作用。常用的有双香豆素(dicounmarol)、双香豆素醋酸乙酯(athylodicounmaro)、环香豆素类(cyclocoumarol)、苄丙酸香豆素(warfarinsodium)、新抗凝...[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三、水蛭素

    1884年Haycraft首先发现,70余年后Marcwardt从水蛭中提炼出纯品并将其命名为水蛭素。其由65~66个氨基酸组成,系一单链结构,分子量为7000,半衰期为1h。90%~95%的水蛭素以原形经肾排出。天然水蛭素可与凝血酶按1∶1结合而使之失去活性,从...[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