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静脉外科学 > 列表
静脉外科学 共有 331 个词条内容

四、抗凝血酶Ⅲ

    AT-Ⅲ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作用机制本章已有详细论述。AT-Ⅲ的半衰期为60~90h,与肝素结合时半衰期缩短。在临床上AT-Ⅲ主要用于遗传性AT-Ⅲ缺陷症、静脉血栓和DIC引起的AT-Ⅲ耗竭、肝脏疾病所致的AT-Ⅲ合成受阻以及手术(如盆腔手...[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五、硫酸皮肤素

    DS是广泛存在于动物组织中的一种糖胺聚糖,分子量为35700Da,是血管壁蛋白多糖的主要成分,其抗凝作用主要是通过肝素辅助因子Ⅱ使凝血酶失活。但我们认为,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其对血管壁完整性的保护作用。因为在血管外科的传统手...[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一、抗血小板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分类

    抗血板药物主要是在血小板凝血反应和血栓形成途径中的某一点上发挥作用,起到防止血栓形成的效果。按血小板结构及其功能特性,通常将抗血小板药物分为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类药,如环氧酶类抑制药中的阿司匹林、苯磺唑酮、...[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二、抗血小板药物适应证

    1.静脉血栓形成。2.高凝状态。3.各种血管插管术及血管介入治疗术后。4.缺血性心脏病。5.缺血性脑血管病。6.心脏瓣膜病和人工心脏瓣膜。...[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三、常用血小板药物的用法和用量

    (一)阿司匹林(aspirin,ASA)阿司匹林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抑制环氧酶,但对血小板的黏附性无作用。口服剂量下抗血小板作用可持续5~7d。预防血栓性疾病时可每日口服50~100mg。急性血栓形成、栓塞、血管介入治...[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四、血小板功能检测

    血小板功能检测指标是临床用药的参考,可根据医院检测条件适当择取以下一种或几种指标。如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血小板黏附试验、循环血小板聚集及测定、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凝血活性测定、血小板寿命和周转率。以上...[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一、溶栓药的种类与作用机制

    溶栓药通常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蛋白水解酶,可作用于纤维蛋白,主要有纤溶酶、胰蛋白酶、曲霉蛋白酶等;第二类是激活纤溶酶原的激酶,可使纤溶酶原活化为纤溶酶,主要有尿激酶、链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型激活物。目前静脉外科中常...[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二、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在静脉外科中溶栓治疗主要用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所致的急性肺栓塞、肝肾静脉血栓形成、动静脉造瘘闭塞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其他方面:动脉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视网膜血管闭塞性疾病、脑血管血栓形成、溶血...[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三、溶栓药不良反应和处理

    1.出血出血是溶栓治疗中最易引起的不良反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纤维蛋白原减少,或是血小板过低。出血的主要表现是针刺和插管部位、术口或受创部位等的渗血,严重者有血肿形成;皮肤黏膜、消化道及泌尿道的出血;颅内出血,严重...[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

四、实验室监测

    在溶栓过程中对凝血机制的监测是防止出血的重要方法。(一)凝血酶时间(TT)溶栓治疗后血中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裂解,TT可延长。正常值为16~18s,溶栓治疗中不应超过正常值中位数的3~4倍,以60s为理想。(二)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继续阅读]

静脉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