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临床青光眼学 > 列表
临床青光眼学 共有 381 个词条内容

五、晶状体悬韧带

    悬韧带是连接睫状体无色素上皮内境界膜和晶状体囊基底膜的细纤维,起始于平坦部及皱襞部(大半的纤维在平坦部)。在皱襞部,避开大突起,在突起间的凹陷(ciliaryvalley)通过,且与突起的侧方或凹陷的始于睫状体上皮的纤维合并,由十至...[继续阅读]

临床青光眼学

六、睫状体的年龄性变化

    (一)形态在人体睫状体的组织标本上,可见睫状肌随着年龄的增大,其长度变短,纵行肌、斜行肌的断层面积也减小,但环行肌的断层面积增大。睫状肌的形态以巩膜侧为底边的三角形,但其顶点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向巩膜岬侧移行,睫状突向...[继续阅读]

临床青光眼学

一、房水的循环

    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生成房水,经后房、瞳孔、房角小梁网间隙、通过Schlemm管的路径和经葡萄膜—巩膜路径流出眼外。一般认为,经Schlemm管的房水流出一定程度上有眼压的依存性,如眼压增高则排出量增加,而葡萄膜—巩膜路径无眼压依...[继续阅读]

临床青光眼学

二、房水的生成

    房水以一定的速度由睫状体上皮生成。房水的生成存在昼夜的波动。白天的产生量约3.1μl/分,夜间睡眠中约1.6μl/分,夜间约为白天的1/2。前房的容积正常人眼为0.25mL。睫状体的血流来自睫状前动脉和睫状后长动脉,其血浆成分通过有孔...[继续阅读]

临床青光眼学

三、血液—房水屏障

    从血浆到房水的物质移动过程中,存在功能性屏障。因此,血浆的蛋白浓度为6g/dL,前房水的蛋白浓度极低,为25mg/dL。这种屏障存在于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的闭锁连接(tightjunction)及其上、侧方的紧密闭锁连接。这种连接装置限制大分子物质...[继续阅读]

临床青光眼学

四、房水的组成

    房水的组成与血浆相比有很大的不同点,不是单纯的血浆滤过成分。晶状体、虹膜、角膜等也影响房水的组成。(一)房水的蛋白正常的血—房水屏障限制血浆的蛋白流入房水,因此,在房水中几乎见不到分子量大的蛋白(β-脂蛋白、免疫...[继续阅读]

临床青光眼学

五、房水的转移、生成机制

    睫状体房水的转移的基本机制:①扩(弥)散:根据浓度梯度引起物质的移动;②超滤过:血液的静水压和睫状体的渗透压的梯度使水和水溶性物质被动地通过细胞膜;③分泌:伴能量消耗,主动地通过细胞膜转移物质。物质的转移有两种机制...[继续阅读]

临床青光眼学

六、离子通路

    与许多其他的上皮相同,睫状体上皮也有较多必需能量的离子通路。尤其已确认的睫状体上皮的Na+、K+、Cl离子通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a2+或蛋白激酶A能增强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的功能,现在已确定,这种离子通路与Na+,K+,Cl的睫状体—...[继续阅读]

临床青光眼学

七、眼压下降与睫状体、房水

    HCO3和碳酸脱氢酶(CA)的活性对睫状体的房水生成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控制碳酸脱氢酶的活性,抑制HCO3的生成,有可能控制眼压。碳酸脱氢酶是可逆性CO2水合或碳酸脱水的催化酶。这种酶分布于全身,但睫状体存在于睫状体无色素上皮及其...[继续阅读]

临床青光眼学

八、与房水生成相关的信号转达系统

    为了抑制房水生成下降眼压,可有三种考虑:①抑制睫状体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②直接抑制转移水和水溶性物质到后房的机制,③调节细胞表面的物质转移信号转达系统。当低渗透压时细胞肿胀,继之细胞体积复原,这种反应称之regulat...[继续阅读]

临床青光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