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视觉器官的重要部分,眼球承担着人体与外界90%的信息交流功能。视觉器官的发育自出生起至18岁已基本完成,24岁时趋于稳定。这一时期也是与发育有关的近视发病高峰期。对于已形成的近视,迄今医学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而近视...[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作为视觉器官的重要部分,眼球承担着人体与外界90%的信息交流功能。视觉器官的发育自出生起至18岁已基本完成,24岁时趋于稳定。这一时期也是与发育有关的近视发病高峰期。对于已形成的近视,迄今医学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而近视...[继续阅读]
(一)人群现场研究国外通过人群现场研究方法,发现眼球从出生后到3岁迅速发育,并在3岁时基本完善,到13岁或14岁发育趋于稳定,即眼球的发育在3~13岁进入平台期;这与身体的发育曲线不同,身体是在15岁进入速长期(spurtgrowth)。但林隆光...[继续阅读]
我国现行在校学生年度查体中的眼部检查,多限于裸眼远视力的测试,统计的数据仅限于远视力低常比例;国内临床研究的大量经费则集中于某一近视矫治方法应用后的疗效观察,例如:(1)3岁左右开始对视力不能达到1.0的儿童进行“弱视...[继续阅读]
(一)近视最终决定因素近视是多因素作用下的发育性疾病,青春期后最终的近视程度取决于4个因素。(二)眼生物参数由于我国现行在校学生年度查体中的眼部检查多限于对裸眼视力或戴镜矫正的远视力(visualacuity)的测试,统计的数据仅...[继续阅读]
我们近20年对近视进行了重点研究。基于相关的眼与身体、大脑发育理论基础①②,提出有关近视的形成和预测、预防,发展控制、矫正,以及对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原则,使“防治近视”从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流程”。(一)“眼的二次...[继续阅读]
在校学生中“远视力低常”的现象极为普遍,其中主要是屈光异常,特别是近视。国内外学者虽对人群中近视的流行病学的临床状况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近视定义的界定却各不相同。由于近视的诊断标准不同,统计出的发病率也就不同...[继续阅读]
我们在有关研究中,参考2005年第2版《中华眼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④⑤。其中将成人屈光度分类如下:(1)远视为>+0.50D;(2)正视为+0.50~-0.50D;(3)低度近视为-0.75~-3.00D;(4)中度近视为-3.25~-6.00D;(5)高度近视为>-6.00D。...[继续阅读]
1996—2000年这5年间报道的流行病学的资料与以往报道的规律(如年龄、性别及地区差异等)基本相同。乡村亦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尤见于高中毕业生。近视发病率多在30%~40%之间。由于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不同,所得的具体数字也就有所...[继续阅读]
汪芳润提出了有关屈光不正的定义,建议可按对象、要求、条件(方法与数量)的不同,根据视力低常、近视及近视眼的不同概念,分别选用术语。1.视力低常远视力<1.0,相对应有“视力低常率”。由于方便可行,远视力仍可作为一项初查...[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