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CT性能和说明图像质量有两个指标: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第一代CT的图像由160×160个象素构成,象素较大,数目较少,其空间分辨力较低;而现代高分辨力CT,象素高达1024×1024或更高,分辨力明显提高。分辨力低的CT所显示的病变清...[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判断CT性能和说明图像质量有两个指标: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第一代CT的图像由160×160个象素构成,象素较大,数目较少,其空间分辨力较低;而现代高分辨力CT,象素高达1024×1024或更高,分辨力明显提高。分辨力低的CT所显示的病变清...[继续阅读]
扫描位置是否对称在分析CT片时,尤其是判断一些轻微的病理改变时更为重要。如要诊断蝶骨嵴是否有轻度增厚,首先要确定扫描位置是否双侧对称,可用双侧眼球或双侧中颅窝的大小一致作为标准,若一侧位置较高,另一侧较低,必然造成...[继续阅读]
眼眶CT扫描一般窗宽为+300~+500H,窗位+30H,这样的图像有利于分析,在判断肿瘤的边界是否清楚、内密度是否均质时才较可靠。例如,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在+300H窗宽时,肿瘤边界清楚,内密度均质;但在窗宽+100H时,则显示肿瘤内密度不均,边缘...[继续阅读]
一般CT扫描发现病变后,要测量其CT值,根据其密度来判断病变的性质。但CT在同一扫描层内若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横向走行而又互相重叠的物质时,则所测的CT值就不能如实地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性质,这种现象称“部分容积效...[继续阅读]
眼外肌附近的炎症病变,如炎性假瘤,由于其密度与正常外直肌的密度接近,所以,在CT上显示外直肌附近为一高密度条状影,而正常外直肌不能显示。再如眶内木质异物,在病变早期由于异物密度低,CT可较好地显示,但经过较长时间的组织...[继续阅读]
眼眶任何病变只要密度接近,CT片上就难以区分。如眼眶神经鞘瘤和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CT显示两种肿瘤在密度、形状和位置上几乎相同,无法分辨。而在B超上前者多为低回声性病变,后者为多回声性病变,可一目了然地做出...[继续阅读]
接近眶顶或眶底的扁平形占位病变,眶顶、眶底的骨折,眶顶骨增生(如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等,轴位扫描常漏诊,这是由于体积平均所致,矫正的方法是应做冠状扫描。与水平扫描情况相同的是,眼球后极部的扁平形占位病变如做冠状CT,也会...[继续阅读]
金属异物由于其CT值较高,CT扫描时常显示出以异物为中心的放射状伪影,从而为判断异物的位置、大小带来困难。增加窗宽(骨窗)可改善图像的质量。另外,异物本身因伪影,可造成异物巨大的假象,即显示出远比异物大数倍的图像,应引...[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