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镜观察心肌间质与心内膜下明显水肿,可见片灶状出血。小血管周围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多见单个心肌纤维或小灶状心肌组织变性坏死,表现为肌纤维固缩红染、结构模糊或空泡样溶解变性。苏木素—碱性复红—苦味酸(HBFP)染...[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一)光镜观察心肌间质与心内膜下明显水肿,可见片灶状出血。小血管周围可见慢性炎细胞浸润。多见单个心肌纤维或小灶状心肌组织变性坏死,表现为肌纤维固缩红染、结构模糊或空泡样溶解变性。苏木素—碱性复红—苦味酸(HBFP)染...[继续阅读]
(一)肉眼观察小肠黏膜面呈节段性片状出血和糜烂,部分病例出现黏膜溃疡。(二)光镜观察小肠绒毛大部溶解消失,固有膜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上皮下明显水肿。局部胃与小肠黏膜上皮坏死脱落伴灶性出血(参见图1-11)。(三)电镜观察胃...[继续阅读]
(一)光镜观察肾间质充血、水肿,伴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球多呈缺血改变,毛细血管腔闭塞或扩张,球丛呈分叶状。肾小球毛细血管内有微血栓(透明血栓)形成(参见图1-13)。PAS染色显示肾小球系膜区明显增宽及系膜细胞增生。...[继续阅读]
(一)光镜观察脑实质小血管周围明显水肿,可见小灶状出血。多见神经细胞变性,表现为两种形态:①水肿变性,神经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固缩偏位;②细胞凋亡,神经细胞胞体瘦长、萎缩,体积变小,胞浆稀少,核质固缩深染,细胞周围形成空隙...[继续阅读]
[1]陈意生,史景泉,程天民,等.现代烧伤病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刘茜,陆江阳,王晓虹,等.MODS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对PD-L1、PD-1表达变化与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0,35(1):15-17.[3]王宏伟,陆江阳,王晓虹,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继续阅读]
据日本山元演男总结,可将微血管通透性的产生机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经过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处狭缝;②微血管内皮细胞质(边突)突入管腔,将微血管管腔内容物包裹,然后在内皮细胞质中往微血管基底方向推进;③微血管内皮...[继续阅读]
烧伤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分为两个时相:①第一时相发生在烧伤后30分钟内,主要发生在微静脉,可被组胺受体阻滞剂抑制,故认为此相的血管通透性增加与组胺有关;②第二时相又称延迟性血管通透性反应,一般在30分钟以后发生,4小时...[继续阅读]
引起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体液因素包括:①组胺H1受体介导增强微静脉通透性,促进小动脉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扩张小静脉;②缓激肽、5-羟色胺、P物质、ADP等使微静脉扩张;③氧自由基对微血管结构的影响;④大鼠烫伤后30分钟,血中的...[继续阅读]
烧伤后组织水肿的形成原因包括:①严重烧伤使创面及其附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且全身毛细血管选择通透性功能丧失,使正常血管与组织间隙之间的交换异常,血管内的血浆样液体很快渗入组织间隙或渗出创面;②由于血管收缩或微血...[继续阅读]
烧伤后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的常见原因,除热力直接作用外,还有内皮缺氧、体液因素、细胞因素。血管内皮细胞在烧伤早期血管通透性改变中起关键作用。...[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