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声腔系统。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它包括的剧种均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为主奏乐器,唱词主要为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句对称体式,音乐上采用板式变化体结构,又有多种华彩流畅的花腔乐句为辅(又称"腔儿"或"嗨嗨"、"采腔...[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戏曲声腔系统。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它包括的剧种均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为主奏乐器,唱词主要为七字或十字的上下句对称体式,音乐上采用板式变化体结构,又有多种华彩流畅的花腔乐句为辅(又称"腔儿"或"嗨嗨"、"采腔...[继续阅读]
吉剧作品。根据二人转同名曲目改编,作者王肯。1959年由吉林省吉剧团演出。1981年出版单行本。《包公赔情》写包公赴陈州放粮,其侄包勉长亭饯行。百姓拦轿喊冤,状告包勉贪赃受贿,吞没灾粮,逼伤人命。包公依法铡侄,为民除...[继续阅读]
由流传在福建省南部和台湾省各地的以闽南方言演唱的山歌发展而成的曲艺曲种。由于采取二人对答的褒唱形式,也叫相褒歌。清代末叶传播到城镇以后,逐渐从抒情山歌演变为叙事歌曲,成为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旧时的褒歌...[继续阅读]
民间说唱艺术宣卷的脚本。明代白莲教、红阳教等曾用作宣讲教义的经典。清代末年宣卷(宣讲宝卷)演变为民间说唱曲艺,宝卷即是宣卷的脚本。 宝卷直接渊源于唐、五代的变文,大体与变文一样分为讲唱经文和演唱佛经故...[继续阅读]
河北梆子作品。原名《劈山救母》。故事流播于说唱文学,宋、元时已谱入戏曲,有南戏《刘锡沉香太子》、北杂剧《沉香太子劈华山》,皆失传。清焦循《剧说》记载,乾隆、嘉庆年间,安庆梆子曾搬演《沉香太子劈山救母》,剧作...[继续阅读]
北京传统曲艺作品名目集。傅惜华编,1962年出版。本书著录了清代初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北京地区流行的各种传统曲艺作品名目4000余种,分为16卷。其中,八角鼓类包括岔曲3卷、牌子曲(单弦)1卷、快书(联珠调)1卷...[继续阅读]
曲艺曲种。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省。前身是清代流行于河北安次县一带及北京郊区农村中的五音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长期没有专业艺人,只是农民在农闲时传唱,以为娱乐。19世纪末叶逐渐有了专业艺人到北...[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