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地区重要的地方政权。汉初高句丽只有鸭绿江北岸今辽宁新宾县地区,汉昭帝时迁玄菟郡治所于高句丽县(今辽宁新宾),同时,北夫余王解夫娄迁到东海之滨的迦叶原地区,改称东夫余王国。汉宣帝神爵三年...[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高句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地区重要的地方政权。汉初高句丽只有鸭绿江北岸今辽宁新宾县地区,汉昭帝时迁玄菟郡治所于高句丽县(今辽宁新宾),同时,北夫余王解夫娄迁到东海之滨的迦叶原地区,改称东夫余王国。汉宣帝神爵三年...[继续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地区的史学领域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出现了记述东北历史的史书,特别是专门史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东北的历史地理有了更为客观详尽的了解。尽管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与文学的关系,历代论者意见分歧较大,但考虑...[继续阅读]
公孙渊,字文懿,辽东襄平人,公孙度之孙,公孙康之次子。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公孙渊胁夺其叔父公孙恭之位而自立,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为巩固其统治,公孙渊表面上臣服于曹魏政权,暗地又遣使通吴,吴封其为燕王,加九锡。后又...[继续阅读]
高道悦,字文欣,辽东(今辽宁海城东)新昌人,仕于北魏。少为中书学生、侍御主文中散,后为治书侍御史,加封谏议大夫。及魏孝文帝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令兼御史中尉,留守洛阳,官至太子中庶子。公元496年,高道悦因劝阻太子拓跋恂...[继续阅读]
林传甲先生对北魏文学的整体评价是“近于朴质”,恰与南朝清绮的文风形成对照,凸显出文学的地域性差异。其中有民族文化的因素,“拓跋氏为北部雄长。初无文字,道武帝乘后燕之衰,蚕食并冀。及太武帝焘,辟召贤良,诏辞平粹。再...[继续阅读]
韩麒麟,昌黎棘城人(今辽宁义县)。初为景穆太子东曹主书,兴安元年(公元452年),文成帝即位,赐爵鲁阳男,加伏波将军。参慕容白曜征南军事,曾谏止慕容白矅坑杀破城所俘民众,得慕容白曜表进为冠军将军、冀州(今河北冀县)刺史。孝文...[继续阅读]
慕容部注重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一方面,表现在其对待汉族士人的态度上。其首领慕容廆即以“虚怀引纳”“爱重人物”著称,《资治通鉴》卷88记载了原昌黎太守裴嶷与侄子裴开间的一段对话,可做旁证。裴开问裴嶷何以在势力较强的...[继续阅读]
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鲜卑是诸部鲜卑中所居最北的一支,原居地在大兴安岭北段,首领毛时期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首领邻时期离开大兴安岭,到达内蒙古兴和县一带。公元258年,首领拓跋力微率部迁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并与中原的曹魏...[继续阅读]
《旧唐书·乐志》所载北魏乐府中的北朝民歌,至唐代时仍存有53章,其中尚可解者有《慕容可汗》《吐谷浑》《部落稽》《巨鹿公主》《白净皇太子》《企喻》等,标为“燕魏之际鲜卑歌”。此外,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的“梁鼓...[继续阅读]
早期鲜卑民歌今多已亡佚,除《阿干之歌》《慕容可汗》等尚存有歌名,内容可解者,还有部分“不可解者,咸多可汗之辞”[1]的民歌,原先应当是用鲜卑本族语言歌唱,因“其辞虏音不可晓”[2]而至唐代时已不可解。早期慕容鲜卑民歌以...[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