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平淡的审美风格在根本上扭转了宋初审美形式主义风潮,并及时纠正了当时渐次流行开来的险怪奇涩的“太学体”诗文风气。但平淡美风格也面临着两大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平淡风格容易流于一种“平淡”的形式,而失去了平淡...[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虽然平淡的审美风格在根本上扭转了宋初审美形式主义风潮,并及时纠正了当时渐次流行开来的险怪奇涩的“太学体”诗文风气。但平淡美风格也面临着两大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平淡风格容易流于一种“平淡”的形式,而失去了平淡...[继续阅读]
苏轼“随物赋形”学说,具有重要美学价值,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文说》)苏轼在此将其...[继续阅读]
作为宋代文人艺术家的代表,苏轼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有关注,并发表了不少重要的观点。秦观曾评价“苏轼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1]“性命自得”,这是对苏轼人生哲学的精炼概括,也是其审美与休闲人生的写照。苏轼的审...[继续阅读]
北宋的艺术审美理论的发展有着一个清晰进展的过程。如果说宋初的“文道关系”讨论主要是受中唐古文运动及新儒学兴起的影响,平淡审美理论主要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自然审美理论主要受道禅思想的影响,那么由黄庭坚大力倡导...[继续阅读]
1. 周敦颐“主静,立人极”的美学观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湖南道县人。晚年在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其学又称为“濂学”。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二程曾奉父命从之问学。朱熹《伊...[继续阅读]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因久居陕西横渠讲学,学者多称他为横渠先生,其学又称为“关学”。他在理学上的最重要贡献是在“太虚即气”的立场上建立了儒家本体哲学,在人性论上首次明确“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主张通过“穷理...[继续阅读]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两人并称“二程”,由于长期在洛阳讲学,其学术思想被称为“洛学”。程颢平生没有著书,其讲学语录与程颐的语录合为《河南程氏遗书》,程颐另...[继续阅读]
朱熹的美学思想是其整个理学构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具有深刻理论思辨和精致理论体系的理学大师,朱熹的理学美学思想也自成内在体系,从现代学科角度审视,其美学思想体系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一) 美本论;(二) 艺术哲学...[继续阅读]
1. “文从道出”的艺术本体论朱熹艺术哲学的全部思想都是由一个中心命题发出的,这就是“文皆从道中流出”(语类卷一三九)。这就是朱熹艺术哲学的本体论,这个命题不但决定了朱熹对艺术本原的根本看法,而且也规范着他对艺术的...[继续阅读]
山水美学思想在朱熹理学美学的体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一如山水游历活动在朱熹的生命体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分量。朱熹有关山水审美客体论的思想,也是由他的哲学本体论决定的。要言之,其本体归之为理或道,其实性归之为气...[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