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理学美学的核心与指归正在于通过培养人格美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艺术美和山水美都是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而服务于这一最终目的。这就是朱熹理学美学的基本结构体系,在这个逻辑结构中,人格美学具有核心的地位和指归性的意...[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朱熹理学美学的核心与指归正在于通过培养人格美来实现社会的和谐,艺术美和山水美都是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而服务于这一最终目的。这就是朱熹理学美学的基本结构体系,在这个逻辑结构中,人格美学具有核心的地位和指归性的意...[继续阅读]
朱熹理学美学的审美教育指的是:借助他所认为的美的形式或手段所进行的形象化、情感性教育,用于培养理想的人格。我们应当注意,中华人文精神“人文化成”的传统决定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教育具有不同于西方传统审美教育的特点...[继续阅读]
由于朱熹理学及其理学美学具有深刻的二重性矛盾,因此,它在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影响也就带上了极为突出的二重性特征。所谓朱熹理学美学影响的二重性,我们把它归之为两个方面,一是其方向的二重性,即顺承影响和逆...[继续阅读]
“本心”是象山哲学最重要的观念。陆氏门人傅季鲁说:“先生之道,精一匪二,揭本心以示人,此学门之大致。”(《年谱》)象山审美哲学也建立在“本心”基础上。“本心”是美之本体,“本心”的流行发用即为美;通过审美来体认“本...[继续阅读]
象山从“心即理”至“此心即我心”,完成了本体论的建构。这就为其心学美学工夫论确立了起点。象山提出“发明本心”的目的是把吾之“本心”落实在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中,与此相应,“发明本心”的工夫便具有两种功能:即“存...[继续阅读]
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没有对自由的直接讨论,自由观多借助于境界观体现,美的境界实际上就是自由的境界。象山心学集儒释道于一身,以“本心”为形上依据,它所体现出的境界交织着道德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双重维度。故象山的境界观融...[继续阅读]
象山的文学思想以其心学思想为主导,以“先立乎其大者”(《与邵叔谊》)为立足点,主张“文以理为主”(《语录下》),认为“文”源于“本心”,“本心”为“文”之本。形成了道德然后文章的思想。《年谱》曰:近到陆宅,先生所以诲...[继续阅读]
象山心学思想对后世特别是其弟子杨简和明代王阳明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1. 象山对杨简的影响象山自觉不自觉地保留了“理”本体,认为“理”超越天地人“三极”,天地人赖其所生,这意味着“心”外有“理”。“心”为人的道...[继续阅读]
逸作为审美范畴的出现,始于书画艺术中以“品”评骘高下的审美传统。逸一开始用于品评人物的一种生活形态和精神境界,这在先秦儒道文献中已有所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被广泛地运用到人物赏鉴以及艺术批评中。但此时对逸...[继续阅读]
北宋艺术美学的最高范畴“韵”,具有一种“平淡而山高水深”、“萧散简远”的性质。“大概山谷对人物画则称韵,对自然画则称远。韵即能远,远即会韵。两者在精神上,是一而非二的。”[1]而这种性质在山水画的理论发展中,就被郭...[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