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副说不是源于董仲舒,《淮南子·天文训》说:蚑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天人相副说不是源于董仲舒,《淮南子·天文训》说:蚑行喙息,莫贵于人。孔窍肢体,皆通于天。天有九重,人亦有九窍。天有四时,以制十二月;人亦有四肢,以使十二节。天有十二月,以制三百六十日;人亦有十二肢,以使三百六十节。故举...[继续阅读]
阴阳五行学说是董仲舒的天道说,也是他的一切宗教、政治主张的哲学基础。董仲舒说:“凡物必有合。”(《春秋繁露·基义》)所谓“合”,就是说一切物都是对立面的合体,或者说,必有与之相反但又合在一起不能离开的另一方面。比...[继续阅读]
关于人性的争论,荀子以后就很稀少了。董仲舒重提人性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对人性作出了说明。董仲舒论述人性,首先从“正名”开始。从今天的学术视角看来,也就是从确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开始,即什么是性。要确定概念的内涵和...[继续阅读]
《春秋繁露》没有讨论具体的祭祀仪礼,主要讨论了祭天、祭祖的必要和祭祀的意义。董仲舒认为,郊祭和宗庙祭祀之所以必要,首先因为这是《春秋》的大义。按春秋时代的礼制,王者每年郊祭一次,宗庙祭祀四次。王者之所以要祭天...[继续阅读]
《史记·封禅书》载:“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这是一句褒语,而不是贬词。孔子说“(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乃是禹的第一条美德。“尤敬鬼神之祀”,就是“致孝乎鬼神”,和畏天命一样,都是古代君子美...[继续阅读]
什么是封禅?为什么要封禅?封禅的意义是什么?曾是儒者热烈讨论的话题。刘昭《续汉书注·祭祀上》引服虔《汉书注》道:封者,增天之高,归功于天。引张晏《汉书注》道: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引项威《汉...[继续阅读]
汉代继秦之后,也接受了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到司马迁,继续论述改正朔、易服色的意义道: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史记·历书》)《史记索隐》注道:“言王者易姓而兴,必当推本天之元气行运所在...[继续阅读]
郊祀、封禅,改正朔、易服色都属于制礼的范畴,与制礼相配的重要工作就是“作乐”。礼乐的作用,首先是祀神。祀神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尊卑、贵贱、揖让、进退,以及乐曲的歌词、曲调,本身就是一种教化,即对人进行的敬长尊上的教...[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