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刘歆《移太常博士书》:“至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幸存下来的古代文献开始陆续面世。汉武帝时,鉴于“书缺简脱,礼坏乐崩”,“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书·艺文志》)。先是河间献王刘德...[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据刘歆《移太常博士书》:“至孝惠之世,乃除挟书之律。”幸存下来的古代文献开始陆续面世。汉武帝时,鉴于“书缺简脱,礼坏乐崩”,“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书·艺文志》)。先是河间献王刘德...[继续阅读]
由于长期战乱造成的文献散失和学术凋零,当汉初开始复兴经术的时候,能找到经书已属不易,找到经书后能读通字句,读通字句后又能说出它的意义,就更加不易,这就使得少数能有经书、能读通经书又能释其大义的经师在学术上处于特...[继续阅读]
在西汉的儒者看来,《周易》只有《易经》部分是经,十篇《易传》,即被认为是孔子所作的“十翼”,只是传记,而不是经。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而不立传记博士,所以汉代易学家所研究的主要是《易经》。不少人都著有自己的《易传》:...[继续阅读]
《尚书》学是今古文争论的焦点,其原因也在于《尚书》问世的复杂情况。据《史记》《汉书》的《儒林传》,《汉书·艺文志》,汉初伏生传授的《尚书》为二十九篇。但刘向《别录》说汉武帝末年,有人在墙壁中又得到一篇《太誓》...[继续阅读]
借助《诗经》中的诗歌讲述做人、治国甚至包括治学的道理,由来已久。甚至认为诗歌作者的本意也是要借诗言志,讲述做人治国之道,也源远流长。《诗经》讲义理、说人事,明天人之道,与诸经不同的,是它采用了比较委婉的、朦胧甚...[继续阅读]
西汉的礼学博士所用的经是现存的《仪礼》,《周礼》在西汉灭亡前夕才立于学官,汉武帝时代从屋壁中还发现了《逸礼》三十九篇,刘歆也曾要求将它立于学官,但后来再一次佚失了。现存西汉时所用的礼学文献还有大戴、小戴的两部...[继续阅读]
《春秋》学作为一门经学,就是把《春秋》中记载的事例当作后人应引为榜样或作为鉴戒的案例,《春秋》中记什么不记什么,以及谴词用语,则被认为包含着孔子对那些事例的褒贬。从孔子的褒贬中,人们学习那做人、治国的道理。《春...[继续阅读]
作为经学派别和经学家,彼此有许多争执,甚而水火不容。比如太常博士们排斥刘歆,是今文经学家们反对古文经学家。今文经学内部,公羊家也排斥穀梁家。公羊家内部,公孙弘也排斥,甚至陷害董仲舒。其他学与学之间,其内部经师之间...[继续阅读]
汉武帝以后,所定郊祀制度延续到元帝时代。《齐诗》学者翼奉,屡次被皇帝召问,其中关于郊祀制度,翼奉认为汉制不合古义:汉家郊兆寝庙祭祀之礼多不应古……(《汉书·翼奉传》)他认为“天道有常,王道亡常,亡常者所以应有常也”...[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