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 列表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共有 12023 个词条内容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1]

    【注文】[1] 周:朝代名。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后建立,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周幽王。次年周平王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平王东迁以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臣光曰: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1]

    何谓礼? 纪纲是也[2]。何谓分? 君臣是也。何谓名? 公侯卿大夫是也。三家分晋示意图【注文】[1] 臣光:即史臣司马光(1019—1086年),北宋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司马池之子。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时进士,后进龙图阁直...[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 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1]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 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日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注文】[1]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有四海环绕,因而用以泛指全国各地。...[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1]

    孔子系之曰: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2]。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倦倦也[3]。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1]

    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2]。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存哉! 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3]。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乌呼! 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1]

    何以言之? 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 “王章也[2]。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乎惧而不敢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

    是大不然[1]。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2]。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3]。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 故三晋之列...[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乌呼!

    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1]!【注文】[1] 雄长:争雄称霸。社稷(jì):“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替国家。泯(mǐn...[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 “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1]。美须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 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2]。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3]。【注文】[1] 智宣子(生卒年不详):名申,春秋时晋国大夫。晋卿荀跞之子,智瑶之父。智果(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晋智氏之族人,事不可详考。智宣子曾对智果讲,身后要立智伯为继,智果说:不如立宵(智...[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 “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1]。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注文】[1] 赵简子:即赵鞅(?—前475年...[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