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 列表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共有 12023 个词条内容

十七年,秦大良造卫鞅伐魏[1]

    【注文】[1] 大良造:爵位名。也作大梁造、大上造。秦国二十等爵的第十六级。为高级贵族爵位,常为国君出谋划策和统兵作战。【译文】周显王扁十七年(前352年),秦国大良造公孙鞅率军攻打魏国。...[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十八年,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1]

    【注文】[1] 固阳:此固阳即西汉时的稒阳县地,在今内蒙古包头市东古城湾。【译文】周显王扁十八年(前351年),秦国公孙鞅率军围攻魏国的固阳,迫使固阳归降。...[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十九年,秦商鞅筑冀阙宫庭于咸阳,徙都之[1]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诸小乡聚集为一县,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2]。废井田,开阡陌[3]。平斗、桶、权、衡、丈、尺[4]。赵成侯薨,太子肃侯立[5]。【注文】[1] 商鞅:参见前“公孙鞅”条注。冀阙(què):冀,记之意;阙系宫...[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二十一年,秦商鞅更为赋税法,行之[1]

    【注文】[1] 赋税: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译文】周显王扁二十一年(前348年),秦国公孙鞅改革赋税制度,并颁布施行。...[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二十六年,王致伯于秦,诸侯皆贺秦[1]

    秦孝公使公子少官帅师会诸侯于逢泽以朝王[2]。【注文】[1] 致:使处于。伯(bà):通“霸”。诸侯盟主。[2] 逢泽:战国时魏地,在今河南开封东南。【译文】周显王扁二十六年(前343年),周天子封秦国国君为诸侯之长,诸侯各国都来祝贺。...[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二十九年,卫鞅言于秦孝公曰: “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1]。何者? 魏居岭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2]。今以君之贤圣,国赖以盛。而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魏不支秦,必东徙,然后秦据河、山之固,东乡以制诸侯,此帝王之业也[3]。”

    公从之,使卫鞅将兵伐魏。魏使公子印将而御之。军既相距,卫鞅遗公子印书曰: “吾始与公子&xe895;,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4]公子卬以为然,乃相与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袭虏公...[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三十一年,秦孝公薨,子惠文王立[1]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之。商君亡之魏,魏人不受,复纳之秦。商君乃与其徒之商於,发兵北击郑[2]。秦人攻商君,杀之,车裂以徇,尽灭其家[3]。【注文】[1] 惠文王:即秦惠王(前356—前311年)、秦惠文君。战国时秦国国君,名驷,秦孝...[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三十四年,秦伐韩,拔宜阳[1]

    【注文】[1] 拔:攻下;攻取。指夺取军事上的据点。宜阳:古邑名。战国韩地,在今河南宜阳西。【译文】周显王扁三十四年(前335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攻占宜阳城。...[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三十六年。

    初,洛阳人苏秦说秦王以兼天下之术,秦王不用其言[1]。苏秦乃去,说燕文公曰: “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2]。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