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 列表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共有 12023 个词条内容

会秦使犀首伐魏,大败其师四万余人,禽将龙贾,取雕阴,且欲东兵[1]

    苏秦恐秦兵至赵而败从约,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2]。【注文】[1] 犀(xī)首:即公孙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人。今陕西华阴市东人,初为秦大良造,后为魏国将,主张各国合纵抗秦。曾发起燕、赵、中山、韩、魏国“五...[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1]

    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2]。秦王说之,以为客卿[3]。舍人辞去,曰: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苏秦说魏王曰: “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1]。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2]。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3]。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愿大王熟察之! 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4]。”

    魏王听之。【注文】[1] 庐庑(wǔ):庐,村屋或田间小屋;庑,大屋。房屋。数(cù):密。刍牧:放养牲口。[2] 绝:断。輷(hōng)輷殷(yǐn)殷:輷輷,同“轰轰”,象声词。殷殷,震动声。形容车马奔驰震动的声音。[3] 苍头:战国时以青巾裹头的军队。...[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苏秦说齐王曰: “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1]。三军之良,五家之兵,进如锋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泰山,绝清河,涉渤海也。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2]。临淄甚富而实, 其民无不斗鸡、 走狗、 六博、 阘鞠[3]。 临淄之涂, 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挥汗成雨[4]。夫韩、魏之所以重畏秦者,为与秦接境壤也[5]。兵出而相当,不十日而战,胜存亡之机决矣[6]。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境不守; 战而不胜,则国已危亡随其后。是故韩、魏之所以重与秦战,而轻为之臣也。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经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7]。秦虽欲深入则狼顾,恐韩、魏之议其后也[8]。是故恫疑、虚喝、骄矜而不敢进,则秦之不能害齐亦明矣[9]。夫不深料秦之无奈齐何,而欲西面而事之,是群臣之计过也。今无臣事秦之名,而有强国之实,臣是故愿大王少留意计之!”

    齐王许之。【注文】[1] 齐王:即齐宣王(?—前301年)。战国时齐国国君。田姓,名辟疆。齐威王之子。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任命田婴、储子为相,整饬吏治,国势渐强,加强合纵同盟,以抵抗秦国。齐宣王六年(前314年),乘燕国内乱,派军进...[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乃西南说楚威王曰: “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1]。秦之所害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其势不两立。故为大王计,莫如从亲以孤秦。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诏[2]。委社稷,奉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3]。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4]?”

    楚王亦许之。【注文】[1] 乘:古代称四匹马拉的一辆车为一乘。[2] 四时:四季。[3] 委社稷(jì):这里是说把国家政权与祭祀祖宗的处所都托付、隶属于楚国。宗庙: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练士厉兵:操练士兵,磨快兵器,准备作战。...[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于是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1]

    北报赵,车骑辎重拟于王者[2]。韩高门成。昭侯薨,子宣惠王立。齐威王薨,子宣王辟疆立。燕文公薨,子易王立[3]。【注文】[1] 从约长:合纵之约的盟主。[2] 车骑辎(zī)重:车辆马匹及携带的物资。[3] 齐威王(?—前320年):战国时齐国的国...[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三十七年,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以败从约。

    赵肃侯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1]。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2]。赵人决河水以灌齐、魏之师,[齐、魏之师]乃去。【注文】[1] 让:责备,谴责。使:出使。[2] 从约皆解:指合纵联盟瓦解。【译文】周显王扁三十七年(前332年),秦惠王派犀...[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魏以阴晋为和于秦,实华阴[1]

    【注文】[1] 阴晋:古邑名。又作华阴。战国时魏邑,后入秦,改名宁秦。在今陕西华阴东。实:其实。【译文】魏国向秦国献出阴晋,作为与秦和解的条件。阴晋其实就是华阴。...[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三十九年,秦伐魏,围焦、曲沃[1]

    魏入少梁、河西地于秦[2]。【注文】[1] 焦:古国名。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后又属秦。在今陕西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西。因焦水得名。曲沃(wò):古邑名。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2] 河西: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二省间...[继续阅读]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