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肝胆 > 列表
中医肝胆 共有 320 个词条内容

三、证治源流

    胆胀的治疗原则为疏肝利胆,和降通腑。胆胀属实者,宜泻中通降,清热利湿;属虚者,则宜补中宣通,理脾和胃。其临床常用的方剂是清胆汤、失笑散、一贯煎、理中汤、柴胡疏肝散、消石散、大柴胡汤、异功散、温胆汤等。同时,亦可采...[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一、病名

    鼓胀之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腹中论》曰:“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而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曰:名为鼓胀。”首次提出“鼓胀”这一病名。现将按照病位、病因、病机、证候表现四方面对病名进行考证。(一)依证...[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二、病因病机的演变

    鼓胀的病因病机比较复杂,往往虚实互见。历代医家对鼓胀病因的论述,大致可以分为饮食不节、六淫侵袭、虫毒感染、情志所伤、瘀血、痰湿等病理产物等。朱丹溪对鼓胀病因病机的认识非常深刻,他认为鼓胀形成与情志过极、六淫...[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三、治法源流

    《黄帝内经》采用“鸡矢醴散”治疗鼓胀,其中“鸡矢”为鸡的粪便,醴为酒。鸡矢古人认为有一定的消除宿积作用,此为古医籍文献治疗鼓胀的最早方药,而现代多已不用。具体对鼓胀进行较为系统的论治,则见于医圣张仲景,确定了不...[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四、预后及调养

    古代医家在论述鼓胀的预后时,皆认为其预后较差,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石水候》指出:“肝起脐下至少腹垂垂然,上至胃脘则死不治。”指出鼓胀的重症,预后较差。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认为患者腹水量的多少,对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一、病名及主症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积聚”病名,《灵枢·五变论》云:“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何以候之?……皮肤薄而不泽,肉不坚而淖泽,如此则肠胃恶,恶则邪气留止,积聚乃伤脾胃之间……”指出了积聚病位常在“肠中”,与肠胃关系密切。“积...[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二、病因病机的演变

    (一)正气虚,邪气中《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虚,易感受外邪,同时易滋生内邪,导致气血脉络不畅,久而易成积聚。《灵枢·刺节真邪》曰:“虚邪……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三、辨证论治的演变

    历代医家据其对积聚病的认识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一)攻散法《黄帝内经》提出采用发散之法散结,《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同时指出攻散之法不可太...[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一、病名及主症

    (一)病名“癥”作为病名,《金匮要略》首次提及,《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并治》言:“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瘕”,《灵枢·水胀》指出:“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二、病因病机的演变

    历代医家对癥瘕的病因病机有多方面的论述。陈无择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指出:“多因经脉失于将理,产蓐不善调护,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阴阳劳逸,饮食生冷,遂致营卫不输,新陈干忤,随经败浊,淋露凝滞,为癥为瘕。”表示七情、外感...[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