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肝胆 > 列表
中医肝胆 共有 320 个词条内容

三、辨证论治的演变

    《黄帝内经》中论述了治疗癥瘕的重要治疗原则。原文:“坚者削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以及“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后世治疗癥瘕病,多依据《黄帝内经》所言,常以削、散、攻等较为峻猛的治...[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一、证名及病位

    (一)证名的确立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关于郁证的记载:“少阳、太征、厥阴、戊寅天符、戊申天符,其运暑,其化喧嚣郁懊,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郁、血溢、血泄、心痛。太征、少宫、太商、少羽(终)、少角(初)。”《素问·六元...[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二、病因病机的演变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灵枢·本神》云:“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素问·举痛论》指出:“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本病论》曰:“人或...[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三、证治源流

    金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六郁》“六郁之病见矣。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四、治则治法的演变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最早的治疗法则:“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用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和中缓急,治其脏躁。用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治其痰郁气滞...[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五、预后及调养

    (一)预后郁病患者的预后一般均良好。郁病初起患者,症状较轻且发作时间不固定,若情志好转病症可缓解及消失,如偶有失眠、头痛等症。若情志致病的因素不除,加上劳累过度,休息欠佳,则症状逐渐增多、加重,发作时间及频率增高,此...[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六、与现代医学的联系研究

    郁病涉及西医学的神经症、狂躁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中医学认为郁病主要病位在肝、心、脾,其发生多由于情志所伤,或兼素体偏弱致气机失和,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所致,常以肝郁气滞证为核心,兼有湿、痰、食、火...[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一、病名及主症

    从目前现存中医古籍来看,关格病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言“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黄帝内经》原文中多处提及“关格”,但比较散乱,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二、病因病机及治则的演变

    纵观历代医家有关“关格”阐述,其病机在《黄帝内经》基础上不断深化,创新。所涉及的病因可以分为感受外邪、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情志过极,或久病不愈等。病机方面,首先阴阳相离绝。《黄帝内经》言“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

三、辨证论治的演变

    《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最早提出了关格病名及具体临床表现,但未提出明确的治方,至唐宋时期才明确提出了关格的治方,唐宋时期对于关格病的临床表现,医家存在争议,有以二便不通为关格,有以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关格,所以在...[继续阅读]

中医肝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