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海英.中医摄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08[2]赵国新.摄生康复[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01[3]王玉川.中医摄生学(供中医摄生康复专业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4]李庆升.中医摄生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郭海英.中医摄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08[2]赵国新.摄生康复[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01[3]王玉川.中医摄生学(供中医摄生康复专业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4]李庆升.中医摄生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继续阅读]
生命的“生”字在篆体字为“尘”。《说文解字》解释:生,进也。篆体字的“尘”是破土之意,“生”就像草木出在土之上。所以“生”的本义是进,是破土而出。后来将“生”与“死”相对。《论语·颜渊》中说:爱之欲其生。再引申...[继续阅读]
精气神是生命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后世医家称之为“人身三宝”。人的生命的本质,在中医学看来是精气神的和谐统一,如《灵枢·本脏》所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精化源于先天而滋养于后天,是生命活动的...[继续阅读]
1.时空特征中医理论认为生命本源于天地之精气,那么在自然界有顺应天时的生长化收藏的变化过程,人有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自然界因为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地方所生长的物种也不尽相同,同样,不同地域的人的生理特点也各不相...[继续阅读]
俗话说:“人命关天”,“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说明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医学工作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恰恰就是人的生命,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态度是决定医学伦理道德标准的基本出发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历...[继续阅读]
“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古代摄生家、医家认为在100岁到120岁之间。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继续阅读]
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一般计算年龄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时间年龄,又称历法年龄,是指人出生以后经历多少时期的个体年龄,我国常配以...[继续阅读]
早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古人就讨论过不同时代寿命的变化情况,认为上古时代人们顺应自然,注意摄生,“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而在《内经》时代的人由于起居不节,不知保养,“年半百而动作皆衰”。当然,上古时代的人类寿命...[继续阅读]
摄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寿,而这种长寿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的,倘若没有健康,那么长寿便缺少了实现的前提,就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然,健康的标准是动态的,不同年龄段的健康标准是变化的,不能用20岁的健康水平去衡量、要...[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