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蓄血”证,见《伤寒论》第106、128、129、130等条文。其中关于蓄血证的部位问题,历代注家多有争议,但基本倾向于蓄在膀胱。如成无己注曰:“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后程郊倩、王晋三、尤在泾...[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太阳蓄血”证,见《伤寒论》第106、128、129、130等条文。其中关于蓄血证的部位问题,历代注家多有争议,但基本倾向于蓄在膀胱。如成无己注曰:“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后程郊倩、王晋三、尤在泾...[继续阅读]
《伤寒论》103条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说患伤寒或中风,有柴胡汤的证候,只要见到一个主证,就可确诊,不必证候全备。如378条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因103条文中未明确“一证”所指,故历代注...[继续阅读]
《伤寒论》385条理中丸方后注云:“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注家认为腹满缘由阳气不充,寒邪阻遏,故去白术之壅,加附子辛热以助阳散寒。结合临床实践,笔者认为理中证见“腹满”不应“去术”。理由有三:(1)理中丸证当有腹满 ...[继续阅读]
大青龙汤,方出《伤寒论》太阳病篇第38条。由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七味药组成。笔者研究应用经方40余年,曾将麻黄汤与大青龙汤作反复比较并...[继续阅读]
《伤寒论》第28条曰:“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項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关于去桂问题,历代注家争论不一,大约有三说。一曰应去桂,如柯韵伯曰:“病根在心下,而病机在膀胱,若小便利...[继续阅读]
《伤寒论》303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黄连阿胶汤方: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去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继续阅读]
同属解表剂,为何麻黄汤用麻黄君桂枝,而桂枝汤则用桂枝君芍药?同属清热剂,为何白虎汤用知母君石膏而竹叶石膏汤则用石膏君竹叶?这涉及到治专病用专药的选择问题。金寿山老曰:“选药如奕棋,一着得当,满盘皆活,一味药用得好,这...[继续阅读]
《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七情和合”等药学理论与配伍思想,至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才渐次总结出七情配伍的若干特色及各种规律并日臻完善。尤其阴阳对峙、相反相成的配伍理念与组合模式,紧扣病机,疗效卓著,法度严谨...[继续阅读]
根据《神农本草经》“七情和合”的配伍理念,《黄帝内经》首开创制“对药方”之先河。如《灵枢·邪客篇》方半夏汤(又称半夏秫米汤),半夏五合,秫米一升,水煎服。功能化痰开胃,治疗痰浊内阻,胃气不和,夜不得卧证。方中以半夏和...[继续阅读]
《神农本草经》成书时,即已经发现药物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发现某些药物有一定毒性。据此提出“七情和合”配伍理念,制定“同类相须,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制为用”的组方原则,但仅有理论而无配...[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