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周广涵临床经验 > 列表
周广涵临床经验 共有 337 个词条内容

张仲景“三联药”配伍特色

    仲师临床辩证以后,组方时常常同时选择三种药物联合应用,笔者称之谓“三联药”。即以三种药物组成一个群体,或单独使用,或与他药配伍同用。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中以三名方者有三物白散等3首,以三味药物的名称并...[继续阅读]

周广涵临床经验

张仲景“四联药”配伍特色

    仲师每根据君、臣、佐、使的制方原则,结合临床辩证,同时选择四种药物联用组方,笔者称之为“四联药”。在《伤寒》《金匮》中,此类方剂,有60余首,约占全部方剂的五分之一。虽然药仅四味,但均配伍得宜,针对性强,紧扣病机,疗效...[继续阅读]

周广涵临床经验

张仲景用“汤液醪醴”学术特色

    春秋战国时代,先人们已经掌握了“汤夜醪醴”的酿制技术,知“必以稻米,炊之以薪”。“汤液”即用五谷酿制的浆汁饮料,“醪醴”即用米麦与麯酿制的酒类之属。《黄帝内经》列有专篇进行论述,并开用于治病之先河。只是当时尚未...[继续阅读]

周广涵临床经验

张仲景方“煎服将息法”学术特色

    黄煌教授曰:“人们都说经方活,其实经方很死,有是证,用是方,一对一,这是经方的规矩。”笔者理解,恪守规矩,就是悉遵仲景。使用经方,只知每日一剂,水煎三服,囫囵吞枣,漫不经意,不惟不能取得预期疗效,可能还会出现偏差。《伤寒》...[继续阅读]

周广涵临床经验

张仲景治痈学术特色

    痈,古病名,见《五十二病方》。《内经》列专篇论述了痈的发病机制、形状及预后。如《灵枢·痈疽》篇“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继续阅读]

周广涵临床经验

《伤寒论》方药小结

    《伤寒论》,全书共十卷,凡二十二篇,原文397条。其中太阳病篇178条,阳明病篇84条,少阳病篇10条,太阴病篇8条,少阴病篇45条,厥阴病篇72条,后世医家又称之为397法。其载方,林亿高宝衡曰有112方,陈修园曰有113方,按书中所列方名统计,总数...[继续阅读]

周广涵临床经验

白虎汤方义分析

    白虎汤,方出《伤寒论》并三见于书中,由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组成,是治疗阳明经邪热炽盛之主方,后世温病学家又作为治疗温热病邪入气分之代表方。对于如何理解制方意义及退热机理,究竟是以石膏为主药还是以...[继续阅读]

周广涵临床经验

四逆汤方义分析

    四逆汤,方出《伤寒论》,书中凡12见。由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共同组成,为治疗少阴病阴盛阳衰、四肢厥逆之代表方剂。关于其组方意义及命名问题,古今医家注释各异,大约有二。一者认为应以姜、附为主药,甘草为佐使...[继续阅读]

周广涵临床经验

越婢汤方义分析

    越婢汤,方出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篇。原文曰:“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因叙证较简,故后世医家对其脉证...[继续阅读]

周广涵临床经验

温胆汤方义分析

    温胆汤,首见《备急千金要方》。后世《外台秘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世医得效方》、《婴童百问》、《集验方》等医籍中均有转载,虽然有的书中已作化裁,但均以温胆汤名方。有关温胆汤的命名及治疗病证,后世医家持不...[继续阅读]

周广涵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