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朱炼之六十年学术经验 > 列表
朱炼之六十年学术经验 共有 103 个词条内容

1.湿温证的病因病机

    吴鞠通说:“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实指湿温)雷少逸说:“考其致病之因,良由湿邪居于气分,酝酿成温,尚未化热。”可见,大多医家认为本...[继续阅读]

朱炼之六十年学术经验

2.湿温邪踞气分的证候特点

    湿温证的病变重心在中焦脾胃,故脘腹痞闷、纳呆、肢体困倦、口淡、口苦、口腻、渴不多饮、小溲赤少、腹部按之灼热等为临床必具之特征。而大便或泻或秘,则可因疾病的发展变化而不同。在病程中,由于湿热浊邪蒙扰清窍,可出现...[继续阅读]

朱炼之六十年学术经验

3.湿温治疗概要

    (1)初起兼表邪者,豆豉、豆卷、防风、羌活可选用一二,并加入藿朴胃苓汤(有豆豉)或三仁汤内,不必拘泥于湿温“禁汗”之诫。何况初起参用轻剂辛散透表,并不属于大汗之列。(2)表邪已解。临床表现湿重于热者,“宣气畅中,芳化渗泄”...[继续阅读]

朱炼之六十年学术经验

4.几点肤浅看法

    (1)本文没有全面论述湿温证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根据个人实践体会,明确湿温病因病机、掌握邪恋气分的证治要点,是治疗湿温证的关键所在。这个阶段,如能得到及时分解,对于截断湿温证的变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2)对于叶氏在湿温...[继续阅读]

朱炼之六十年学术经验

1.关于温邪顺传胃腑说

    王氏在评述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一说时,简明扼要地阐发了传变的机理。他说:“温邪始从上受,病在卫分,得从外解,则不传矣……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从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入,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王氏并...[继续阅读]

朱炼之六十年学术经验

2.关于伏气温病学

    王氏除精究叶氏外感温病“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传变规律,同意章虚谷“先生于营卫中又分气血之浅深,精细极矣”的褒誉以外,同时明确提出了“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的传变学说。王氏通过...[继续阅读]

朱炼之六十年学术经验

1.杂症久病重脾胃

    《内经》有关脾胃的生理活动,论述精辟。例如《灵枢·五味》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些都生动地描述了脾胃在...[继续阅读]

朱炼之六十年学术经验

2.处方用药贵平和

    我临证50载,常在药物配伍与剂量上慎重斟酌,对于急性重病或虚脱危候,必投药专量重猛剂,才能挽救于俄顷,但对内科杂症久病及老年患者,无论何种疾病,治法或汗或泻,或清或温,或补或消,处方用药,总宜平和为贵。吾尝阅览焦树德所著...[继续阅读]

朱炼之六十年学术经验

1.经典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面对博大精深之中医学宝库,如何入门?如何登堂入室?这在我年轻时的脑海里,时时作为重要问题来对待。尽管中医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但都离不开经典著作的学习。欲求知识的深化,就必须在基础理论上狠下功夫。所以,进一步研读...[继续阅读]

朱炼之六十年学术经验

2.先哲学识垂千秋,继承经验贵达变

    众所周知,仲景之方配伍严谨,为后世方剂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读仲景书,用仲景方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经方以不加减为贵”和“古方不能治今病”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我认为方药是治病的必要手段,针对病情使用方药...[继续阅读]

朱炼之六十年学术经验